“造”了欧元又喊“亚元” ——“欧元之父”蒙代尔今天上午在沪演讲(附照片)
作者:陆蓓 日期:2004.05.21 版次:7
今天上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600人报告厅内,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国勤和几十家中外大公司的CEO汇聚一堂,共同召开“金融与财务管理前沿问题CEO论坛”。首先作主题演讲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被尊称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先生。
浅黄色头发,深陷的蓝眼睛,厚厚的“双下巴”,沉默时的蒙代尔显得很严肃。但是站上演讲台,背景屏幕上的图表一出现,这位72岁的老人就活跃起来。他的手势不夸张,却非常有力,“上升”、“下降”、“浮动”,配合着大屏幕上的走势图,蒙代尔好像把世界经济的元素都变成一个个音符,编织在他的交响乐里。
“今天,我的主题是:人民币的估值问题,汇率浮动还是不浮动,中国经济过热,亚洲可以选择怎样的货币。”蒙代尔开宗明义,这些“关键词”,直接把握了中国经济跳动的脉搏。
浮动汇率并不是最好
作为一个“眼观全球“的经济学家,蒙代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密切关注,提出很多真知灼见。
去年秋天,中国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受到一些国家的压力,蒙代尔就“挺身而出”发表言论,认为人民币不应该升值。这次来华,讨论到人民币采取浮动汇率的问题,他的态度还是很鲜明。蒙代尔说,很多人特别是投机者都在宣讲“中国的人民币会升值”。其实这种升值将使中国经济增长下降,而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一定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的股市有影响。
蒙代尔指出,浮动的汇率对中国来说不是很好的政策。他认为,一旦实施浮动汇率机制会给人民币带来很坏的影响,就像美元对欧元一样,发生很大的汇率变化,在行业上对国际国内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国际的债务方面也会带来变化。因此,浮动的汇率机制并不是中国的“最优选择”。
中国应防止过度投资
这次访华,听到很多中国专家谈到中国经济过热,要采取宏观调控的问题。蒙代尔建议:中国应该进一步限制过度投资,但不要采取过激措施。他对中国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全新的视角——经济过热的原因是美元升值。
他认为,从经济过热的模型来看,美国的特点是当需求超过供应的时候,就出现了过热,而且出现所谓的全面就业。中国显然不是这样,因为,中国的供应还是增长型的,而且中国并没有实现全面的充分就业。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是因为世界经济复苏了,并不是中国造成的。
呼吁“亚元”诞生
“创造”了欧元的蒙代尔又开始在国际经济界呼吁“亚元”的诞生。
欧元建立之前,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很多国家的外汇储备都以美元为主,而现在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货币。蒙代尔认为:统一区域性货币可以改变权力对比,现在是欧元与美元齐头并进,有一天,欧元会比美元还要重要。
他认为,建立亚洲货币,对于联合亚洲国家、壮大亚洲区国家实力都很有帮助。不仅如此,在未来,美元、欧元和亚元三大货币区还可以建立统一联盟,保持汇率稳定,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不同货币区必须首先就通胀目标、经济指数、货币政策、汇率和造币达成共识。
本报记者陆蓓
相关链接
“欧元之父”之由来
蒙代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富有远见地预言: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汇率变动和资本高度流动对经济政策会产生极大影响。他的理论及实践促进了欧元的顺利出台,欧元于2000年正式流通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蒙代尔也因此被尊称为“欧元之父”。
在蒙代尔的网页中,有这样一段自述:1969年,我第一次提出统一欧洲货币的计划,当时的欧洲委员会打电话给我,问我实施统一欧洲货币的过程需要他们给我多少时间……我回答说,“至少……至少三个星期”。
个性有点“马大哈”
两个故事说明蒙代尔的“马大哈”性格:一是他曾当选美国计量经济学院士,但因为他根本没拆信,对此全然不知;二是当选为美西经济学会主席后,忘记出席就职典礼。
蒙代尔也为自己的“我行我素”付出了代价,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已被列入诺贝尔奖候选人名单,但因“举止怪异行为不检”而遭除名。
晚年喜得“两”贵子
蒙代尔在他的个人主页上展示的不是诺贝尔奖,也不是欧元,而是他65岁时得来的宝贝儿子。一张父子合影占据了重要位置。有人说,个人主页上应是他右手抱着儿子,左手拿着欧元的照片,这都是他晚年喜得的两个“贵子”。
罗伯特·蒙代尔上午在演讲 本报记者周铭鲁摄

蒙代尔个人网站上首页是他和宝贝儿子的合影


财政部微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