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赵健、尹成彦,摄影:王开)昨日(19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作“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演讲。演讲就发展中的中国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社保基金是我国的重要财力储备两个问题做了阐述。
发展中的中国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项怀诚指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老龄化的挑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分别达到10.34%和7%,标志我国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其中60随以上人口超过了全球平均的10%的水平。预测表明,2035年,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27%和20%,2045年则将达到30%和23%。我国特殊的人口结构及人口政策,使中国老龄化速度大大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老年人口赡养比例加大,养老负担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覆盖面窄,历史包袱重。80年代中期开始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主要覆盖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养老金覆盖面偏小,养老金支出压力加大。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但其规模却很有限,只占城镇人口的30%左右,占劳动力人口的1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缴纳保费的人群是12242万人,领取养老保险的退休群体是4100万人,后者的增长率速度超过了前者。每年缴纳的保费和支付的保费基本都在4500亿。占中国人口60%的农村人口没有社会养老体系,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主要依靠土地和子女。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丁字型家庭结构导致家庭式的抚养不再成为可能,农村剩余劳力的城镇化也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基本养老保险从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到部分积累制后,巨大的历史债务需要解决。同时存在着地区之间结构性的不平衡,某些老工业基地的收入支出间矛盾尤其突出。
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压力,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提高缴费标准,推迟退休年龄、严格领取标准或者降低保障水平。而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繁重,目前企业负担已相对较重,提高缴费标准企业无法承受;社会就业压力很大,推迟退休年龄会增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标准相对较低,降低保障水平不符合我国经济增长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政府作出重要决策,在维持现收现付制度正常运转和做实个人账户之外,另外筹集资金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从容应对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支出。
社保基金是我国的重要财力储备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使命在于: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投资运作积累资金,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重要财力储备,为中国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全国社保基金总额近1711亿元人民币,其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中央财政拨款:1148亿元,占67%,国有股减持收入261亿元,占15%,彩票公益金129亿元,占8%左右。其余的来自投资收益。
社保基金的投资模式以稳健为主:其中风险小的银行存款占39%,风险较小的债券占43%,低风险投资占社保基金总额的80%以上。到目前为止,社保基金累积收益率为11.48%,比累计通货膨胀率(5.04%)高6%左右。
最后,项怀诚理事长还回答了在座学员的问题。对包括社保基金的海外投资时间表;社保基金的风险控制;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解决;以及社保基金何时第三次挑选管理人等问题做出了回答。

财政部微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