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贵荣)6月16日晚,国家一级画师沈舟老师以“宗教与音乐”为题主讲我院第34期读书沙龙讲座。
沈舟以西方宗教音乐为线索阐述了天主教、基督教的产生、发展以及宗教对社会的作用、存在的意义等。他认为人类与宗教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最初的顶礼膜拜,到人的力量在神的面前释放,乃至现代宗教已成为符号和标签。
究其原因,最初奴隶社会时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人们需要休养生息,宗教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解除精神痛苦和战胜现实困顿的信仰。人们匍匐在神的脚下虔诚地跪拜。随后,统治阶级看到了宗教约束人们思想从而稳定社会的作用,对宗教的态度便由最初的扼杀转为扶植和利用,由此欧洲开始了漫长的政教合一的统治时期。中世纪铁桶式的黑暗统治,使人性的光辉暗然失色。因此,其后的文艺复兴因为开创了西方文明而在人类历史上更凸现其意义。人们重新审视宗教,认为是人创造了上帝,上帝是为人的精神世界服务的。宗教音乐也由当初的神化逐渐走下了神龛,成为人与神的对话以及到后来成为人们抒发、净化内心精神世界的寄托。
聆听不同时期的宗教音乐,可以充分抚摸到西方宗教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沈舟老师播放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宗教音乐代表曲,从阿莱格里的《求主垂怜》到巴洛克时期的巴赫《B小调弥撒曲》、《D大调圣母颂》到享德尔的《哈里路亚》,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安魂曲中《泪光曲》和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慈悲》,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圣母颂》、《山神颂》和门德尔松的《新生王再世》与《赞美诗》,最后,播放了一曲《平安夜》。其实,《平安夜》原本并不是宗教音乐,但已被约定俗成为宗教音乐。这既说明了宗教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符号,同时也说明了宗教的人性化,它已成为大众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
本次讲座历时2个多小时,沈舟老师精彩的演讲受到学员的好评,很多学员在讲座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与沈舟老师不断地进行着探讨。(编辑:李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