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媒体报道
    中国会计视野网:五位专家回答论坛提问[图]
    日期:2005-11-05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网)11月4日-5日,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联合举办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5年度CFO论坛”我院六百人报告厅隆重开幕。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公司治理最新发展”。来自企业界、实务届的近六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4日下午,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首席执行官Charles Tilley、大阪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教授Hiroshi Okano、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张人骥教授五人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

      提问:想请教一下李维安教授,在你的公司治理指数里面有很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二极指标我看了一下,有会计方面的相关性和真实性的,还有及时性,我想请教一下相关性和真实性在你的指标体系里面是如何考虑量化进去的。
      李维安:这是我们一个大团队做的,200多个指标,我不能一一都细说。

      提问:您认为CIMA的战略平衡记分卡是否适合于中小企业?成长性的企业是否因为要平衡而丧失快速发展的机会?
      Charles  Tilley: 我充分的相信战略评分卡对从最小的公司到最大的公司都是适用的。这是一种评估企业的情况的工具,关键是看如何恰当的使用。它是不是能够帮助企业去上市?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它能从两个方面给企业以帮助,首先战略评分卡能使企业将其重心放在发展业务方面。使企业成长之后就有可能上市。它还能帮助企业与投资者、与股东进行沟通。战略平衡计分卡涉及到很多战略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必须与适合的投资方进行沟通的。
      冈野浩:对于不同的公司风险管理有不同侧重,使用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Charles  Tilley:要明确在企业内谁对评分卡的要素负责,这完全取决于公司内部的环境。 有时市场部门的人,有时是风险管理部门,有时是财务部门。但平衡记分卡和战略记分卡并不是针对公司某一职能部门,而是对公司总战略发生作用的。 管理层应该关注公司整体,评分卡是由整个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

      提问:日本的资产市场受到了国际机构投资者的重大影响, 跨国机构投资者对日本的公司治理带来什么影响?
      冈野浩:机构投资者不仅关注财务上的表现,还会关心新产品研发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竞争对手很难模仿企业的目标成本法等内容,机构投资者总是努力理解企业内部系统的重要性和特点。
      Charles  Tilley:投资者对企业的业绩负有很大责任,他们会促使企业雇佣合适人员控制公司业绩, 确保适合的公司治理结构。英国目前要求公司向股东提交经年度审计的报告, 披露公司的经营情况、发展方向、包括公司战略、竞争环境、未来预期等等。这些信息与企业治理的架构相关。投资者可由此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公司治理质量、管理层质量等情况。如果使用战略计分卡写报告就很方便。

      提问:作为公司的内部人,在公司内部治理协调利益群体关系时,CFO扮演什么角色?
      张人骥:CFO处于关键地位是因为他掌握整个公司的财务信息,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譬如财务报告最后形成的会计利润,会计利润主要是为最后的利益群体分配才需要的。在利益分配时,CFO起关键作用,要制定股利分配政策,资本结构政策,资金政策等,不仅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  也可能是公司治理的结果,几乎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作为CFO,不管是董事会聘请的,还是总经理或总裁任命的,甚至是国有机构任命的,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要协调利益群体最终的利益。
      Charles  Tilley:在大部分企业中,CFO是除CEO外唯一对企业全面业务表现有完整理解的人士。他必须对企业业务、市场环境等内外部信息有非常深入的理解。他是企业内的财务专家。

        提问:企业规模和企业治理程度有关系吗?是不是大公司治理更好一些?小公司可能差一些?企业治理上花费的成本与治理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
      李维安:这个问题很重要,简单说我认为有关系,大家都知道企业成长要做大、做强;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开始为了生存下去,考虑治理的问题相对少一些。做大了以后为上市、改制,或做大以后治理问题凸现出来,这时候往往重视治理问题。

            企业做大以后,会逐渐碰到筹资问题,投资问题、利润分配问题等等,企业越大公司治理越复杂。企业规模扩大,治理边界也越大,单个企业做大后要分出子公司、分公司,就进入了集团治理。就会出现治理成本和效率的交替的问题。
      张为国:李教授的话从道理上讲是对的。但就我所了解在实际生活当中情况是非常复杂,很难做出简单的结论说小公司治理就一定会弱于大公司。
      Charles  Tilley: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是非常难的,它可以预防或阻止你的资产流失的损失,以及其他风险。同时公司治理的制度也不能太僵化、不能太严格,否则会扼杀人们的自由和创造性,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公司治理制度时也要重视充分的授权,即调动公司上下每一个员工的能动性,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控和考核制度。
      张人骥: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有现代股份制企业这样的结构,公司治理问题要永远的讨论下去。困难的是很难简单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到目前为止还不太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非常好的标准,也可能永远找不到。随着问题的深入,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来说,面临的问题是要能够找到确实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而非全部照搬的, 比如说OECD、美国的治理的东西。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但还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适合自己公司治理的一套体系。

      提问:目标成本法在日本企业的运用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方法来使实际成本降低的?
      冈野浩:目标成本法,首先是估算市场对于产品能接受的价格,企业以此设定利润的目标,价格减掉利润就得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法完全不同的。传统的成本法强调的是成本本身在成本基础之上加上要获得的利润就成为价格,不管市场是否有能力接受。目标成本法是首先确定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然后计算利润,最后得出成本。如何能达到目标成本呢?会请工程师、设计师在研发时候就考虑到如何降低产品的原料成本、制造成本等。即调动企业的各个部门人员包括像设计部门、工程部门、采购部门及与成本相关的任何一个部门都参与降低成本。目标成本法的实施首先要求企业有正确的成本管理的理念。不管是生产制造部门还是采购部门、不管是企业老总还是基层的工人,上上下下都必须养成目标成本法的管理理念,并将其体现在财务和会计核算中。

      提问:请问企业治理和战略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Charles  Tilley: 企业治理概念是包括企业的管理也包括企业的业绩,很多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花了很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但也会带来弊端,有时会造成整个制度的繁文缛节、条块分割,造成官僚主义,降低效率。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确保公司治理的合规性。所以不能只看公司的治理,还要看公司效率,两方面的平衡很难做到。

    五位专家回答论坛与会者提问 摄影: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