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财务报告:现状与展望--十周年校庆系列论坛
    日期:2011-05-23

            (通讯员:赵健;摄影:劳毅力)5月21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员十周年校庆系列论坛之一的首届SNAI-CUHK CFO论坛上,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Joseph  Piotroski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田余教授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副总经理周勤业教授就中国会计发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会计今后改革的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论坛由谢荣副院长主持。


            斯坦福大学Joseph  Piotroski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要有良好财务报告光靠标准和监管远远不够,因为最终的财务报告和收益披露,主要是由公司的管理层是否有意愿这样做决定的。他认为财务报告质量好不好,是公司的激励决定的。如果公司觉得要对财务报告负责,这个报告可能质量好一些,而公司高管的激励机制又是由制度环境决定的。所以看财务报告的质量怎样,非常重要的要看制度环境的安排怎样。要改善财务报告的质量,Joseph  Piotroski教授又提出了如何改善制度环境:包括政治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如何分散股权,以及合约怎样建立在不是关系基础上,而是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如何定价,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的股权市场而不是内部市场等。

     


            香港中文大学张田余教授在演讲中从两种金融制度谈到两种公司治理结构,再谈到了财务报表的使用中以及财务报表的有效性。他认为不同治理模式的根源是由两种金融制度决定的。一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制度,所有的资源分配都是市场机制完成的,这个市场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信息,信息是要透明的;另外一点契约的执行是有效的。另外一种金融体制就是政府或者银行主导的,这种体制下很多信息在市场是找不到的,因为资源分配很多是政府或者银行主导,往往有其他的途径了解公司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认为如果公司治理机制是靠市场的话,信息的交流就通过公共的财务报表沟通。如果公司的治理机制是靠内部人机制的话,信息的交流就依赖于内部通道。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副总经理周勤业教授在演讲从资本市场的管理实践谈了两个问题:第一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财务报表,第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需要与时俱进,他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对现行准则的挑战。他还提到这二十年资本市场和会计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其实也是案例推动的历史,案例暴露出法规上的一些漏洞,然后把法规给完善又前进一步。比如说假如没有“琼民源”事件就不可能出现非货币交易的规则;没有郑百文的重组案例,财政部也不会出台债务重组收益不可计入当前利润。很多的资本市场案例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同时会计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很多会计准则都是在上市公司实行,比如内部控制指引今年首先在境内外同时的上市的上市公司实行,这都是从资本市场起步。(编辑:李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