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EMBA项目十周年系列论坛之金融e时代成功举办
    日期:2013-07-04


      (撰稿:曹巧波;摄影:刘廷和)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应用,数字化、信息化与金融活动日益交汇融合,数据信息正在成为金融业的基础设施、生存环境乃至存在形式。金融业已经迎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为帮助广大校友更好地把握金融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演进方向,6月29日,我们特邀请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做客EMBA项目十周年系列论坛,就如何应对金融e时代的挑战发表演讲。论坛由李扣庆院长主持,EMBA校友、会计领军班、全日制研究生等两百余人与会。

     

     

     

     

     

     

     

     

     

     

     


      李院长在致辞中说,近期大家特别关注经济发展的前景。对于未来,可能会感到有点迷茫。这也就是我们特别需要获得新的真知灼见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需要和智者在一起,分享他们的智慧,帮助我们发现前进的道路是什么。而万建华董事长的经历说明了他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万建华先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5年毕业于人行研究生部。曾任职央行计划资金司、招行常务副行长、中国银联首任董事长、总裁、上海国际集团总裁。

     

     

     

     


      在演讲中,万建华先生认为,市场化改革和信息技术,是过去三十年中推动金融业变革的两个基本力量。“1982年,我大学毕业前夕,在人民银行杭州分行的信贷部实习。我们全身换上白帽子、白大褂和白鞋,排队进入机房,满眼都是一幅幅页片,在进行最后的数据处理,算总账。这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了。80年代后期,业务前台开始有个人电脑终端,前后台联机。90年代初,地区内的银行开始联网。90年代,大银行的全行数据大集中开始,当时来自地方的阻力非常大。再后来就是跨行联网。”
      “我所在招商银行,因为1987年才成立,这个过程反而比较简单。”为了弥补网点的不足,实现弯道超车,1995年前后,招行推出集成个人各类存款资产于一体的一卡通业务,风靡全国。当年的个人金融资产就各类存款、再有点外币,就这点东西能够想象出一卡通,在当时也是非常大的创新,非常有远见。

     

     


      1985年3月,中行珠海分行发行了第一张地区信用卡。那时候是涉外的,学外国银行。但一开始推广很困难:没有卡,用户数量不够,商家不接收,没有商家,卡又发不出去。“2002年,我们银联成立后,开始全国推广。”
    他认为,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工具,银行的效率大大提升。这个历程,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业务处理方式的迁移。现在这个迁移过程已经完成,信息技术在金融业无所不在。
      现在,金融电子化完成后,开始电子金融化。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开始反客为主。比尔盖茨在90年代中期提出一个疑问,信息技术下传统金融也是否会消亡?这值得商榷,但非常有远见。
      市场化背景下,用户都希望能在一个金融平台上,集中个人所有金融资产,并进行投资、管理、支付,这是一个客观需求。为此,金融机构必须着力打造相应的集中处理平台,是信息技术让这种综合成为现实。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平安集团,从银行、证券、信托到保险,一应俱全。机构顺应这个潮流,变革就发生了。当然,这对现在的分业监管提出了相当的挑战。“我个人认为,是时候认同这一趋势了。”
      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通讯机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跨界进入金融行业。我认为,金融和IT本是同源的,所谓的同源就是数字。金融所谓的价值,抽掉货币,就是数字。所以,他们有天然的融合关系。相比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省掉了网下物流配送,所以互联网大佬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现最可以进取的就是金融。
      在金融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大众化的趋势下,信息技术大有可为。但,肯定没法对金融形成替代。互联网金融,可以节省人员、提高效率,但还是金融,还是需要有人去设计金融产品。还有最不可能替代的就是高附加值客户群体,他们需要的是定制化的专属金融服务。
      所以,未来的金融有两条路,一是数字化金融,二是个性化、定制化金融,这和财富管理有关。
      再来单独谈谈支付企业。从2011年到2013年1月,央行先后颁发了200张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他们拥有庞大、精准的客户信息,同时比金融机构更具创新基因,借助这两个优势,它们开始发挥融通资金的基础功能。存、贷、汇,三分天下有其一,随时都存在着演变成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它们或许就是下个竞争周期中的颠覆者。
      此外,万建华董事长还认为,无论是商业银行、支付服务商,还是互联网科技公司,打造“账户”已经成为下一轮商战中的制胜法宝。在金融领域,想得天下者,先要得账户。客户的账户有双重作用:商家根据客户账户的“信息价值”准确掌握营销广告的投递对象和投递内容,并通过账户的形式把客户的“货币价值”纳入自身的体系,并为商家所利用。而账户运营的两大方向:一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升体验;二是通过内容和渠道互换,丰富账户体系的应用场景。

     

    观众提问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产业都朝着平台化商业模式的方向演进,要么成为平台,要么成为平台参与者,平台与平台参与者相互依存,而平台是主导者。“平台+标准”将成为赢家的不二法门。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所有信托公司都能在上面推介信托产品计划,所有的银行都能在上面挂售理财产品,所有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也都能向平台发布基金、保险产品,而经过身份认证的注册用户可以根据产品的要求自行选择购买,这就是一个理想的金融“App Store”,加入这个平台的买卖双方自行选择、自由匹配,平台则运营的重点放在技术手段的保障和风控防控方面。如果这种平台出现,那么将更加导致商业银行的“脱媒”,可能会使得银行成为“倒下的恐龙”。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各项金融业务综合或者集中于一个综合账户或综合业务平台。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基金等在内的金融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混业经营将成为发展趋势。
      他认为,金融业新时代刚刚拉开帷幕,好戏还在后头。我们会去迎接、去拥抱、去投入其中。
      随后,万建华先生就近期的资金紧缺、金融从业人员的创业、支付宝新推出的余额宝业务等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编辑:李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