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摄影:钟雪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带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砥砺前行,带领校友朋友们开启了“中华优秀文化研修班”第二期的学习之旅。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华优秀文化研修班”第一门课程是《孙子兵法与人生战略》,由汤超义博士主讲。汤博士把他的《孙子兵法与人生战略》之研究方法总结了两句话:“航拍与探秘相呼应,兵法与人生相结合”,两天时间,汤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航拍、探秘了《孙子兵法》,体味了人生。
几个不得不说的问题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后世对它的解读多如牛毛,汤博士在课堂开篇,即对人们关于《孙子兵法》常见的误读、误解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感慨
中国上将出访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的故事令人唏嘘,《三十六计》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孙子兵法》始于春秋,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不能把两书混为一谈。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误解
孙子兵法中,是百战不殆,并非“百战百胜”,汤博士通过列举“小于廉铜像”、楚汉之争的例子,很好的解释了《孙子兵法》中并不是提倡百战百胜,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但不能平定,都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打一百场胜仗有什么用呢?“百战百胜”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重要的是要打赢人生关键的战役。
“知己”“和“知彼”哪个更重要
汤博士对“知己”“和“知彼”“的排序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己、彼”之位,没有对错,只有因果。按照顺序原则,“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首先让敌人不可胜,“知己”为先;按照重要原则,“不可胜(守)在己,可胜(攻)在敌”,等待敌人先犯错误,则“知彼”在先。结合人生,运用竞争思维,则知彼更为重要。
《孙子兵法》准确的说法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解读“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不通过暴力手段让敌人屈服、诚服,是战争中的理想境界。那么,敌人凭什么不战就向你屈服呢?首先,“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强者的战略;同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智者的战略,汤博士通过成吉思汗、南海风云的案例,充分阐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不战”并非主张不打仗,而是聪明地打,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同时,要运用智慧,斗智斗勇,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强者的“形”+智者的“势”,亦即:实力+智慧,才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关于“形”、“势”、“胜”的思考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已有2500年历史,历来备受推崇,《孙子兵法》已不仅仅是一部兵法,在战争、竞争、哲学、生活、文学、逻辑等多个领域堪称经典。《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实现这一核心思想的基础是“形”“势”“胜”。
在诠释孙子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著名论断时,汤博士引经据典,从中国“第一怨妇诗”到“人生的加法与减法”,阐明了“掌控人生的主动权的三境界”:一、“兵者,国之大事”,要积极入世,参与竞争;二、“因敌变化而取胜”,要把握环境,做好加法;三、从“诡道、司命”到“不欲”,管理好欲望,做好减法。汤博士引经据典,结合人生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在生活中掌握主动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受制于人,不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懂得创造自己的新环境,虽然出生环境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但我们在生而为人的那一天开始,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周遭的世界,这却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

何为“形、势、胜”?
形:军队实力、军事力量,是有形的;势:充分调动好部队、最大化军事实力,是无形的;胜:寻找战机、果断出击、夺取胜利,是目的。
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汤博士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解释了“形、势、胜”的含义:把一块大石头搬到山顶,敌人经过时,将石头推下去。形即那块石头;势为石头在山顶上构成的落差;胜为在关键时刻击中敌人。这个比方通俗易懂,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严谨的逻辑关系:石头必须既大又圆,一根鹅毛从再高的山顶飘下,也不构成杀伤力;要有足够的落差,一块躺在平地的石头,再大再圆也不足以威胁敌人;要将石头放在敌人必经之路的山顶,而且,既不能早推,也不能晚推,否则白干。
“形”必须依靠“势”才能将这个战争或竞争的基础条件发挥更大的作用。“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汤博士从物理、兵法、哲学、历史、人生等不同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何为“势”以及怎样“运势”。运势,就是把有限兵力发挥到极致、最大化核心竞争力。首先要“识势”,认识世界,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寻觅“匹配价值”;其次要“造势”,主观能动,把石头搬到山顶,“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造势包括“借势”,运用工具,借力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后是“任势”,尊重规律。石往下滚、水往下冲,不能反之。“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即告诫大家要尊重客观规律。准备好“形”,运用好“势”。
“胜利”是战争的核心诉求。《孙子兵法》出现“胜”字达84次之多。要既“胜”且“利”;“胜”是手段,“利” 是目的,是核心。汤博士用“知、节、奇、全”四个要素诠释了何为“胜”。“知”,了解信息,把握全局;“节”,抓住战机,快速反应;“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全”,既胜且利,修功服众。 “全”是“胜”的最高境界,孙子主张战略上的“全胜”,强调的是在谋全局、定全策的基础上,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消耗求得全胜。他认为,兵卒劳顿、代价巨大、损失惨重,即使作战胜利也是不提倡的。
汤氏“人生战略三部曲”
汤博士在《孙子兵法》的开篇中提到,“逆流而上,读懂孙子的意思;顺流而下,思考对今天的帮助”,他引导大家带着对人生的思考,读懂兵法中的每一处精髓。
《虚实篇》中讲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原文是指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薄弱。汤博士列举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的一段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意指敌人和朋友会随环境而变,不管怎么变,不要忘了战略。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处处设防,就会处处薄弱,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寡与众是矛盾的双方,在"处处防备"和"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条件下,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在《孙子兵法》中领悟“人生战略思维模型”。
汤博士结合“易、佛、道、儒、兵”家思想,提出其“人生战略思维模型”: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即为战略目标,强化自己的实力(我),即为公司,顺应所处的时代(时),即为环境,团结亲爱的朋友(亲),即为合作伙伴,战胜主要的敌人(敌),即为竞争对手。

基于对“人生战略模型”的思考,汤博士用汤氏“人生战略三部曲”进一步诠释《孙子兵法》对人生战略的深刻含义。汤氏“人生战略三部曲”即“精心、精诚、精进”,首先是“精心”,要明确目标,选定战略,思考在哪个领域竞争?与谁竞争?其次是“精诚”,要脚踏实地,实施战略,要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出奇制胜,最后是“精进”,要实事求是,调整战略,没有长期的竞争优势,要与时俱进。在该篇的讲解中,汤博士运用“人生环线理论”、“2-4法则”、SWOT分析法、“努力——满意相关性”模型等理论,并通过讲述“亨利八世离婚案”的案例,结合“形、势、胜”,很好地诠释了汤氏“人生战略三部曲”,即“精心”为目标锁定有效;“精诚”为锲而不舍;“精进”为调整战略,与时俱进。
感悟“汤氏”兵法
汤博士的《孙子兵法》每听一次,都会让大家对兵法有新的理解,对人生也会有新的感悟,比如,他从孙子的“全胜之说”感悟人生: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固然是人生最佳境界;如不能两全,就选其中最重要的;如果不幸一个都没有,就要潜心营建精神的家园,打造心海的绿洲,使心灵复归淡泊与宁静。
在谈到孙子的“知彼知己”时,他运用了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感悟到: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就必须先了解领导,分析领导,工作中,不要老是抱怨:我这么有能力,领导怎么就不赏识我呢?而要认真研究:领导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的核心竞争力与领导的目标、组织的使命是否匹配?只有努力做到“知人”、“知彼”,才能有“知己”,才能进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美好境界。市场营销时也是一样,不要老是困惑:我这么好的产品,怎么会卖不出去?而要重点关注客户的真正需求。
《孙子兵法》这部千古奇书、兵家绝唱,传诵至今,短短六千字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战略思维,不仅在军事上具备很强的指导意义,更是我们人生的智慧宝典,汤博士引导我们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领略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原理,树立战胜对手的竞争意识,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困难,具有深刻意义。









财政部微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