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常看爸爸和他人下象棋,有时候一步棋要想好几分钟,我非常不解,他说大师级选手每下一步考虑的是十步以后的局,他只能想到三步。《妙趣横生博弈论》这本书里恰好也有个国际象棋大师在临近比赛结束时的最优策略博弈的案例,书中提到不久的将来,电脑可能会成为顶级高手,然后它们之间开始相互较量,争夺世界象棋冠军,围棋界早几年就已经有计算机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的经典博弈。原来那时候爸爸就会博弈了,难怪在后来读书、住校等等问题上,我都“输”给他。
在上一家单位中,我也遇到一个和书上一模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可是,尤塞里安,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知道她们心中的那句话了,尤塞里安答道:“那么,我若是不这么想,岂不就成了大傻瓜?”这应该就是办公室或职场经常出现的问题吧,时间长了,很难改变。我想也许我可以应用博弈论的方法,找到她们陷入囚徒困境的症结所在。看完书后,感触颇多,几个主办会计完全就是经典的多人囚徒困境。每当我吩咐一项工作,张三就说:“经理,这个事情为什么要我做,原本跟这些相关的是李四在做啊。”可是,当我问李四的时候,李四说:“经理,这一块怎么能分到我这里呢?”每个人都想偷懒和保留贡献,却又奢望自己的工资每年增长,那不就是建立在享受别人贡献带来的利益吗?庆幸现在单位的财务科人员配置都比较自觉、上进。
书中“以败取胜”这个小故事对我启发特别大,理查德获得冠军并不是他的体能或技巧是最好的,而是他的策略是最佳的,但不知为什么让人想起“两桃杀三士”的故事,可能我一直认为博弈论是负面的,甚至接近阴谋论,待人真诚,全心全意才是对的。但越往后读,我越发被博弈论所吸引,它完全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论,在工作和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有时候我们也不自觉的运用了博弈论的知识而不自知而已。
中国A股有这样一个笑话:妈妈送我上学的时候是3000点,现在我要送儿子上学了,股市还在3000点,希望妈妈能和A股一样年轻,不会老去。3000点为什么成为焦点,它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什么不是2999或者3002。整数关口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原来数字本身毫无意义,只是它更容易成为聚焦点,仅仅是因为期望更容易汇合于约整数。又好比辛迪克劳馥,她的那颗痣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瑕疵使她们的容貌非常有个性,从而成为聚焦点。这些焦点更容易聚集大家的目光,让其与众不同。书上提到CEO超高薪水问题,关注汇合点是高于平均水平。
把这个问题带回我的工作中,我们部门员工的聚焦点是什么?或者说期望是什么?人有很多欲望,工作有很多细化的选项,而我的要求是什么?如果将我的工作要求分解的更加细致,然后结合每个员工的期望要求去重新划分,更加贴合她们,然后将奖励机制分得更细呢?虽然这和书上说的方法有些不一样,但我觉得也许分得更细化一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有水平以及职称等水平给予基本工资,然后其他的细化工作作为奖励依据,就像车间工人的固定工资加计件工资组合,尽管这样的绩效做起来会比较累,但我也是愿意去尝试的,只是效果会如何,不得而知,因为我知道很多企业做绩效最后多做成了书面的东西。但结合本书第13章《激励》后,我在思考关于积极员工和如何奖赏工作努力的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竞争。或者说在重叠工作中去惩罚出错率高或者效率低的员工,虽然感觉改变一个人固有的方式真的好难,但掌握了这些理论方法,撇开人性本能给个别人的重大束缚外,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提高的。当然这也还有限制,那就是激励和惩罚的幅度主要掌握在人力部门,这也是我作为部门经理不得不去博弈的事情,为她们争取一些利益,同时激励她们更加努力工作回报企业。如此说来,其实我们一直在博弈,为了员工的去留,为了年初给她们争取加薪。
文章开头说爸爸跟我博弈,但博弈从来都是相对的,小时候我的那点小心思何尝不是和父亲在博弈呢?对了,现在我还把博弈思维用在女儿身上,比如她突然不想学琴,突然的调皮不听话,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转的飞快,然后找到自认为好的方法去应对。
正因如此,我也突然明白,爸爸对我那根本不是博弈,那是深深的爱,嗯,深深的爱。周末回娘家总说去看妈,看爸是不用说出口的,一个眼神,他明显少了以前的严厉,多了深层的爱意。
作者 | 颜美燕 乐清市第二届会计领军(后备)人才(民营企业类)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