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课堂内外
    严守恒:寿险公司管理会计实践
    日期:2023-02-24
      2022年12月17日,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办,元年科技、用友公司、远光软件协办的2022年度管理会计论坛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本届管理会计论坛的主题为“管理会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副总经理严守恒就寿险公司管理会计实践进行了交流。

      寿险公司的利润来源

      寿险公司经营利润的组成主要由预期剩余边际摊销、自有资金投资收益以及营运偏差和利差三部分组成。剩余边际摊销则是寿险利润的主要来源。剩余边际摊销是指保险人在保险合同初始确认日不应当确认首日利得。当发生首日利得时,剩余边际摊销将首日利得作为剩余边际,成为保险未到期准备金的一部分,在保险期间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剩余边际摊销将剩余边际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是指保险公司经营积累的自由盈余所产生的投资收益。营运偏差和利差是指公司通过自身精细化管理,赚取的实际经营好于定价预期的部分,例如死病差是实际死病经验和定价收费表之间的差异;退保差是保单继续率好坏对经营成果的影响;费差是公司整体经营效率比定价时经营效率是否存在正向的贡献等。剩余边际摊销在定价时确定,与定价行为更相关。自有资金的利得与投资收益率高低有关。真正体现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就是利差和营运偏差方面。如果有正向的贡献,公司的利润就会源源不断。如果是负向的,不仅当期的利润结果不理想,同时也会不断蚕食预期剩余边际的摊销。日常经营所产生的结果本质上也是对定价假设的一种修正。因此可以看到,整个精细化的管理以及良好的运营,对于保险公司的利润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寿险公司的管理会计目标

      寿险公司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精算财务联动,共同促进价值提升。基于业务规划,确定精算可用,框定费用大盘,探索全成本分析模型,倡导自主经营。管理会计的着重点更多是在费差管理,费差管理最终的管理目标是在精算可用费用范围内合理摆布资源,从而提升实际投入的产出效果。

    从实际业务经营角度来讲,管理会计目标实现过程中还是存在痛点的,主要因为财务和精算关于费用的思考角度不一样。财务思维下的费用通常指职工薪酬、折旧摊销、差旅费、宣传费用等。精算思维和公司的销售、保单直接相关,因此精算概念中费用实际上是每保单多少费用,每保费多少费用,从评估的角度又需要知道其中有多少是获取费用,有多少是维持服用。(获取费用主要是指为了获取新单或者和新单销售相关的费用,维持费用主要是为了维持这个存量保单持续有效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本。)财务和精算分析维度和颗粒度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实现财务和精算有效的联动,就成为寿险公司管理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

      另一方面,2013年1月1日保险公司首次执行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也是从另一个层面倒逼费用管理精细化。新准则下与保险业务相关费用分为履约费用以及非履约费用,把实际费用更多按照精算计量维度进行拆分。在内外因共同驱使下,保险公司需要尽快提升费用精细化的管理水平。

      寿险公司费用分摊的系统化解决路径

      精算预期费用与财务实际费用如何实现有效握手?宏观角度而言,主要通过业务标准化、流程效率化、数据一体化、业务智能化的综合改造,搭建价值传递、风险管控、用户体验三位一体的财务管理体系,赋能业务一线,助力经营决策。以经营分析为驱动,通过数据标签化和结构化,支持经营决策数据建模,建立分析-预警-推送-追踪管理闭环,彰显财务人员专业价值。以流程优化为抓手,通过不断迭代的标准化、自动化、集中化改造,推动财务管理规范化,强化财务相关风险管控。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秉持产品经理的心态打造各项财务核心应用,进行场景化、智能化的功能设计,提升工作便捷性和有效性。微观角度而言,就是搭建一套以数据库到BI到价值仓三层构架管理会计系统,将整个费用分摊的逻辑落实到系统流程中,从而让财务和精算的维度在系统中实现有机的统一。

      核心的费用分摊问题,以太保寿险为例,费用分摊的方法论主要是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理念进行设计。通过费用的入账金额,找到资源消耗的动因,从而把资源消耗落实到相关的业务活动上。以价值链还原为业务活动所产生的资源消耗,并体现不同的受益对象。例如业务员销售保险合同,产生了佣金,最终作为销售费用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太保寿险的实践中,价值链被分成一二三线和其他,一线指前端销售业务条线,包括成本、人力管理。二线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核保、契约、二核、调查、保单服务、理赔、综合服务等。三线是后台支持,包括科技和客户管理、价值挖掘等相关的功能。其他是特殊的价值链,包括投资、税金、租赁、交叉销售等一些难以归类的业务活动。每条价值链标注了获取价值链和维持价值链的标签,目的是在价值链的层面和精算的获取费用、维持费用包括履约的维度做有效的衔接,从而实现逻辑的拟合。分摊规则方面,集团统筹费用分摊至总部各受益部门。一线费用与二线费用和保单直接相关,三线费用与保单间接相关。因此,费用框架主要为三线费用通过直接指认或者比例分摊的方法向一线和二线分摊,二线的费用分摊包含统筹费用和三线的结果,通过作业的方式直接关联到作业保单,从而直接指认到相关受益人的保单上。一线通过部门费用的指认,直接关联到相应的保单受益因子进行相应的分摊,即并根据价值链匹配不同的分摊因子,最后分摊至保单上。由于费用已经归集在价值链上,通过价值链标签的汇总就能统计分析获取费用、维持费用和非履约费用等数据。

      分摊过程中,二线分摊最为考验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实践中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根据营运人力子渠道(营运岗位)的费用占比,将内勤人力费用及其他费用指认至价值链。这对人力资源系统中工资计算、薪酬计算的颗粒度要求较高,必须将人力资源费用细化到人力的岗位,再与作业匹配。第二步根据配置表,将营运作业费根据营运活动属性指认至价值链。第三步根据人力子渠道信息及费用属性,将费用归集至对应营运价值链。第四步根据不同作业环节和不同作业类型设置的折标系数,对全年的营运作业保单进行折算。通过价值链的费用归集和折标系数的拟定,将价值链的费用分摊到最终的作业保单上,实现精细化的分摊。一线费用的分摊相对比较简单。对于一线部门的固定费用,通过部门配置表的方式将工作类型分成管理类、业务类、培训类和支持类四个类型。根据分类对应到价值链,匹配相应的动因,最终通过价值链和动因的共同作用,分摊至相关渠道下的新保保单。

      精细化分摊的作用预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支持报表披露。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实现费用分摊,为财务制证以及报表生成提供原数据,也使实际费用与精算计量模型的费用数据一致。其次是辅助精算费用假设的拟定,通过分摊提供了数据精算的数据标签,包括每保单、每保费费用的属性,从而能够辅助精算做好费用假设的定期回顾和评估,不断优化公司费用假设,提升公司市场经营竞争力。另外,能够帮助公司透视业务经营现状,提供更加丰富的口径,支持部门、机构投产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最后是能够支持商业部门把财务语言翻译成业务语言,通过价值链的拆解,让业务人员了解每个营运环节上的费用金额,为对标市场和降本增效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