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媒体报道
    《中国财经报》:数字经济激发长三角产业发展新动能【2023年11月2日】
    日期:2023-11-02
    本报记者  董丽


      当前,以 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此背景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安徽省财政厅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联合举办了长三角会计合作与产业发展论坛。与会者围绕“数智化+产业发展”主题,从各自领域的专业视角展开讨论,为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数字经济风头正劲

      我国数字经济风头正劲。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年增长率近 30%,大数据产业规模同比增长 18%。从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 ,到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再到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50.2 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占 GDP 比 重 已 提 升 至41.5%。在健康医疗大数据垂直领域,行业预计 2023 年的规模会超过 121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4%,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联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菁表示,联仁健康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多项技术作为支撑,不断完善数据治理能力,提升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优势,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持续赋能惠政、惠医、惠研、惠企、惠民诸多方面的应用场景。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已进入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韦志林介绍说,从数据要素供给侧看,公共数据是我国数据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不仅数据规模海量,而且成为高质量数据的供给源。

      “如何释放包括公共数据、企业数据等在内的数据资源价值,让沉睡的原始数据产品化、资产化、资本化?国家在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基础技术设施建设、交易流通市场及数商生态构建等方面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韦志林介绍说,随着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数据要素流通即将迎来重要机遇期。数据交易所作为数据流通交易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枢纽将在组织高质量数据产品供给、安全合规高效流通、培育市场构建生态、发展数据要素新产业、形成并创新应用数据资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近期,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状况分析报告》显示,85.24%以上的样本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后,生产或运营效率提升了 5%以上;68.28%以上的样本企业同期营收增长了5%以上。

      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晖从“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角度,介绍了依托工业大模型及工业 AI(人工智能)技术,以平台化服务、数字化赋能助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相关实践。依托“AI+大数据”技术,围绕链主企业,可以以数据中台和 AI 中台为核心,为其构建可持续进化的企业大脑。围绕产业集群,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模式,为产业集群进行数字化赋能。围绕中小微企业,打造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提供“开箱即用”的企业基础应用。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张孟青表示,数字化转型是面对未来的全面变革,它会对企业的战略、人才、商业模式乃至组织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而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催化剂之一。同时,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潜能激发不充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常见的问题和不足之一,主要表现在数据治理水平有待提升,运用数据反哺业务融合不够,立足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发挥数据要素“倍增器”的作用不明显。

      他表示,企业可以从创新探索数据治理体系、数据共享开发、数据价值倍增等三方面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再发现,充分重视数据分析和业务融合,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促进价值倍增。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安徽省印发的《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将实现全省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发优势。《2022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 GDP 达 27.6 万亿元,全国占比达34%,其中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的 28%。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5 周年。沪苏浙皖一体化发展,历经五年嬗变,今日已“化蛹成蝶”。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郜军介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建立面向长三角全区域,集创新资源、技术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未来 5 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要致力于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研究所,解决一批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孵化与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引进培养一批产业创新人才,助力构建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新生态。”郜军说。

      长三角 G60 联席办副主任、G60 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贾占锋分享了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相关实践。他表示,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G60 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开始,历经“沪嘉杭G60 科创走廊”,发展成为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九城携手共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重要成果、重要品牌。

      记者了解到,2020年11月,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方案》,赋予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以下简称“三先走廊”)的战略定位,明确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截至目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九城市有三十余个部门建立起常态化的要素对接、工作对接与干部培训机制,共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G60 科技走廊推动国家重要的实验室、重大的科研平台在九城市的一体化布局,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贾占锋表示,未来,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将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按照“三先走廊”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

      为数智化与产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面临高度不确定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面临更为复杂的全新挑战。”财政部会计司一级巡视员刘光忠表示,十余年来,财政部与长三角地区财政部门培养的高端会计人才广泛分布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主体中,辐射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专业力量。此次论坛是财政部门和会计行业回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以人才融通促进发展融通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动员高端会计人才更好投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一项有益探索。希望各方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合作,共同探索会计管理和行业监管工作的合作机制,促进三省一市高端会计人才间的交流和学习,持续提高高端会计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努力把长三角地区高端会计人才队伍打造成推动长三角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定位的实现,需要沪苏浙皖四地积极参与,共谋融合、共同成长、共享成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安徽省财政厅积极贯彻落实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速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强化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次论坛是财政、财务层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体现了长三角财政与会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观、责任心和使命感。本次论坛进一步拓宽了长三角区域和发展合作的空间,对推动新时代长三角会计高地建设,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张锋表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地处长三角地区。如何对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是学院的必答题。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联结,基于学院与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的基础,学院初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融通促进发展融通的想法与思路。为此,学院借鉴全国高端会计人才联合集中培训的形式,推出了首届长三角高端会计人才联合集中培训活动,本次论坛是联合集中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学员对于会计行业、中观产业以及宏观经济问题的兴趣,拓宽视野、启迪思想,这也是学院开展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政策性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各兴则坦言,在首届长三角联合集中培训期间举办此次论坛希望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破题——如何通过加强会计合作促进长三角一体化;二是聚焦——数智化与产业发展以及区域产业合作等热点和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