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在《中国会计报》2024年2月23日14版。作者于濛。
编者按:思维改变世界。作为陕西省高端会计人才,巴玉十分珍惜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学习时光,她坦言,高端会计人才项目学习最大的收获是让她经历了思维革命,帮助她将好的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实践,助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本文将与大家分享西安西电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巴玉持续挑战思维边界、通过业财融合不断开创财务工作新局面的故事经历。
陕西省高端会计人才、西安西电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巴玉在从业的十余年中,持续挑战思维边界,不断跨界,开创财务工作新局面。
“强扭的瓜也甜”
以理工科见长的巴玉最初报考的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阴差阳错,她被调剂到会计专业。既来之则安之,抱着这样的想法,巴玉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在最初的两年中,她并未对会计专业特别关注。直到2006年,一位讲授统计学相关内容的老师让巴玉了解了统计与会计的渊源。课程背后的深意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会计的魅力,并让她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初步概念。
从那以后,巴玉越发明确了未来的路。既然选定了会计这个发展方向,决心向会计领域中含金量极高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发起挑战。从2007年开始,不分寒暑假,巴玉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备考。2008年,保研后的她继续完成剩余的专业阶段考试。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巴玉进入现任公司所在集团——中国西电集团工作。
2010年至2017年,她主要在集团财务部从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工作。其间,她和同事们与来自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团队通力合作,自身也得到极大锻炼。
与学习为伴
看似一帆风顺的巴玉也曾经历过迷茫与彷徨。幸运的是,在关键阶段,她抓住了学习这根“救命稻草”,让她找回了学生时代的激情与冲劲。
进入职场初期,巴玉逐渐放慢了学习的步伐。2011年,通过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的全部考试后,她并未乘胜追击,一口气拿下注会资质。这一耽误就是4年。2015年,进入倦怠期的巴玉对于是否继续从事企业财务工作产生了怀疑。此时,她猛地意识到,即便要改换赛道,也还没有拿下注册会计师这块“敲门砖”。
痛定思痛后,她重新拿起搁置多年的参考书,开始准备注册会计师综合阶段的考试。重回学习状态后,巴玉又找回了学生时代“如鱼得水”的感觉,对于未来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2017年,升任主任科员后,巴玉开始统管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的各项工作。此时,她有了更多机会接触上级主管部门。其中,为适应监管部门的要求,她下苦功夫研究会计准则等重要制度,并与准则制定部门保持有效沟通。同事们亲切地称呼她“活准则”。
那时候,巴玉的上级领导是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在领导的感召下,同年,她开始备考陕西省高端会计人才。那一次考试给巴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方面,那一年,陕西省高端会计人才的笔试与高级会计师考试是同一天。为了挑战自我,她放弃了高会考试。另一方面,陕西省高端会计人才的笔试用的是全国卷。笔试的题目以及考查方式让她记忆犹新。“考试结束后,我从考场走回家。一路上,我都在思索着来年如何再战。”
折翼的经历激起了巴玉的好胜心与求知欲。2019年,她不仅在高级会计师考试中跻身银榜,还顺利入围省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项目,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以业财融合为导向
在取得骄人的学习成绩之余,巴玉成功竞聘处长一职。2020年4月,她通过竞聘成为集团财务部副部长。巴玉的成长历历在目。但在集团领导眼中,她还需要去基层多多历练。同年底,巴玉被调至集团下属子公司——西安西电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统管财务工作。
刚接任子公司重任的巴玉便体会到不同层面财务工作的巨大差异。“以前,我立足集团财务部提出的一些建议过于书面化,并不那么贴合企业工作实际。”转变角色后的巴玉迅速发现自身不足,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业财融合。
到达子公司两三个月后,巴玉摸清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并在2021年7月召开全体大会,将公司的基本情况向全体员工进行通报,“企业的经营发展数据只反映客观事实,如何通过数据去改变未来,需要一线的同事们通力合作。这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与每个部门息息相关。只有各部门的同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去改变行为,才能影响企业未来发展。”
会后,巴玉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调研。她与公司各条线的负责人以及各国别的项目经理深入沟通,让他们提出明确的需求。同时,她从财务视角出发,在财务部门能够给予的支持方面,与各位负责人达成共识。
2021年年底,调研后的巴玉形成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领域建立一些制度规范,让财务部门用业务部门能听懂的语言来贯彻相应的管理条例。二是人才队伍建设。
巴玉坦言,近几年来,财会人员队伍的结构性调整是她的一项核心工作。简而言之,是将公司财务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算类,另一类是业财融合类。通过测评,巴玉对财务人员的思维习惯进行考察,看看他们更适合从事核算工作,还是有机会发展成为业财融合型人才。
测评后,2023年底,巴玉主导了公司财务岗位的重新划分与竞聘工作,分别设立了境内财务岗位与境外财务岗位。境内财务岗主要对接集团日常的工作要求,包含费用报销、报表数据、会计信息提供、资金管理、税务管理等内容。对于境外财务岗位,巴玉要求每一个境外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管理者的思维。“他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财务负责人,可能需要站在比总经理更高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思考如何为公司发展匹配资源。”
巴玉将这一改革过程戏称为“洗脑”。“作为一家主营业务在境外的公司,如果无法管控境外的项目与风险,公司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巴玉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手段,借助境外的财务负责人,将业财融合的管理思维延伸到项目一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财务团队对业务团队的全方位支持。”
将信息化思维植入管理
在国际工程公司工作的3年,不仅丰富了巴玉的工作履历,也让她践行了高端会计人才的责任与使命。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学习期间,老师推荐的《管理的本质》一书让巴玉印象深刻。研读之后,她以“管理是活的”为题撰写了读书笔记。
以前,巴玉认为,管理主要依赖于制度。读完上述书籍,她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制度是基于人性的逻辑梳理出来的。想要约束人性,制度必须得是‘活’的。因为人是变化的,机构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管理必须顺应规律。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才可能成为有用的管理。”
其后,巴玉时常琢磨到底应该如何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把管理行为具象化。
什么叫做管理?以扫地为例,首先需要探讨为什么要扫地?明确目的后,围绕目的思考需要匹配什么样的资源。匹配了资源则需要琢磨如何提升管理效能。“经过这样一个思维过程,管理就被具象化了。”巴玉说。
把握了管理的本质后,她进一步体会到管理管的就是人性,也就是促使好的行为变得更好,并约束不好的行为。基于此,巴玉开始建立管理机制,修订企业的管理制度及流程,并把流程具象化到管理信息系统中。“那时候,我专注于用数字化思维把管理嵌入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这也是项目学习带给我的启发。”
集训期间,巴玉参观了很多无人工厂。此举激发了她的思考:该如何实现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如何用数据贯穿企业管理始终?
“管理行为数字化的关键是将其拆解,并实现字段化。”她说,以履约管理为例,首先是精准识别履约管理的关键环节。其后,将这些环节及其对应的管理行为字段化。字段化后的行为可以被信息系统识别和管控。
“此举便于高效实施管控行为。即便项目经理远在万里之外,我只要点点手机,通过查询关键字段,就能甄别出员工的工作参与度。”巴玉说。
思维改变世界。在巴玉眼中,高端会计人才项目学习最大的收获是让她经历了思维革命,帮助她将好的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实践,助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会计报》2月23日14版
(供稿:教务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