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在《中国会计报》2024年2月23日14版。作者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承办的上海优秀会计人才培养项目学员,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赵水清。
上海优秀会计人才培养项目为包括我在内的财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让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财会领域的最新趋势。更让我们认识到,要想成为新时代的财会人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持续学习。
大兴调查研究
此前参与的首届长三角高端会计人才联合集中培训让人印象深刻。集训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原总会计师刘跃珍谈及“如何做好总会计师”时,阐述了12个新时代总会计师的新角色、新责任、新使命。其中,摆在首位的角色便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洞见者”。这让我回想起所在公司开展的主题调研活动。
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根据集团党委全面贯彻开展主题教育的工作要求和相关部署,我所在公司的财务团队以“为大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主题,聚焦公司运营期融资体系优化建设,在2023年4月至6月间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结合资本市场外部环境与公司内部现实情况,调研人员深入挖掘和分析公司目前融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科学合理地制定大厦运营期融资体系优化方案,进一步降本增效。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系统解决了上海中心大厦进入运营期后的资金保障问题,从而进一步支持公司后续经营业务拓展。通过合理安排中长期融资计划,降低了整体融资成本,用实际行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成为“绿色、智慧、人文的国际一流精品工程”的指示要求,为把上海中心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地标运营商、全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文楼宇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数字化赋能牵引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下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首的以与各领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要特点的数字技术的创新迭代,进一步助推了我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
系列集训课程让我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升管控透明度与实时性。
公司需要构筑实时、透明、准确获取子公司信息的能力,把控子公司的运营情况,以建立对实际经营情况和问题的了解。消除项目建设及IT治理等方面的矛盾,逐步改变下属企业数字化建设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最终实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
在各子公司不同业务板块的基础上,上海中心大厦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以建立公司税务、核算的标准化流程。同时,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业务系统、电子发票系统的连结,打通信息化系统关节,提高核算和预算的精准性,减轻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在助力公司完成经营目标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是用数据价值为业务赋能。
当前,上海中心大厦正处于行业发展以及业务转型的关键期,新的管理要求及商业模式均以数据价值为核心。若要求数据为业务赋能,就要寻求通过各业务领域的深度协同,打造差异化的竞争力,在财务端服务强化业务场景的统筹规划,而这依赖于较高的数据质量标准。
一方面,上海中心大厦通过搭建会员系统,实现了员工、租户、顾客等不同身份人员消费行为、信息浏览的公开透明化,极大提升了获取企业建设底层数据的便捷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了内控管理力度,大幅提升财会监督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化供应链,提高客户满意度,满足精准计税要求。该系统作为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新引擎,将加速推进业、财、税一体化的实现,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探索国企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各国纷纷提出应对措施,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
对国企而言,响应“双碳”战略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商业地产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未来,随着我国碳汇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拥有稳定现金流和显著品牌优势的上海中心大厦将合理规划绿色研发投入,考虑借助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融资方式为大厦后续更新改造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将绿色转型与绿色金融相结合或将成为上海中心拓宽融资渠道、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方向。
而这一路径,仍需作为财务人员的我们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地探索国有企业绿色转型,当好新时代国有资产的“守护者”。
《中国会计报》2月23日14版
(供稿:教务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