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诸多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校友们,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学院花园里一座古色古香的耕读亭?
在学校教学楼的映衬下,这栋特别的“耕读亭”,老旧斑驳,显得特别厚重,为上国会的校园平添了一份深长的历史感。
这个耕读亭的捐赠者,是金融九期的校友们。而具体的建设者,就是金融九期的校友—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民。
他创办的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一个 “小而美”的商业赛道——文物遗产保护业务。
雕栏玉砌应犹在
从卫星上看地球,凡是大国,都是文化鼎盛之国。而文化鼎盛之国,一定会有大量的建筑遗产。这是一个强大文明必然产出的、可触摸的文明成果。
意大利罗马的万神殿,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枫丹白露宫,日本的药师寺、平等院凤凰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牛津大学,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黄金城门和竞技场。甚至连美国,都有林肯纪念堂、杰斐逊纪念堂这样的伟大建筑。
而在广懋中国大地上的文物建筑,更是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了。
正是这些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绚烂——黄鹤楼上崔颢题写的千古名句,记录了唐朝的风华绝代。豫园的湖心亭即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之作,记载着中国上流贵族的生活,也曾见证过小刀会起义的决绝和血勇。上海的总商会大楼作为一座近现代时期建筑,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商业文明的风起云涌,也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崛起。
与其说这些是各有千秋的建筑物,不如说,这些建筑,就是凝固的时光、立体的史籍、水泥砖石的片羽吉光。
消失在历史烟尘里的行业
“可惜的是,从晚清以后,我们国家的国力衰微,战乱不断。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就肯定谈不上文物保护了。所以将近200年后, 中国国力恢复,中华文明兴盛以后,当人们想起中国璀璨的文化遗产时,才发现没有被系统性传承下来的行业人才、技术和知识。除了只言片语,基本是一片空白了。” ——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民校友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当人民还在贫困线挣扎,地方财政还在捉襟见肘时,也没有人能充分顾及文物保护。但是,当中国大地上每个城市都在大力建设、城市更新时,这些蒙尘的建筑明珠就开始被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也开始被各级政府机构看到。
而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为此足足提前15年做好了准备。
“我的本科专业是土木,所以之前创业是在房地产行业。但是2008年以后,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开始显现。我开始思考房地产行业的未来。” 郭伟民说。
“一次欧洲游学时,他开始注意到了欧洲的历史建筑保护。在文化鼎盛时代所建的那么多优秀建筑,在欧洲都保护得不错。尽管欧洲大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但是幸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建筑还是获得了很好的维护。
我也注意到,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公司——金刚组。他们的核心业务就是设计、建设和维护日本的寺庙和文物建筑。或许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文物保护这项事业是可以扛住行业发展周期的历久弥新。”
晴耕雨读
怀着再次创业的激情,郭伟民回到国内,没有再继续扩张曾经创业的房地产业务,而是带着在地产行业挖到的第一桶金进入了文物保护行业。
“一开始与合伙人评估,就是可能前五年的时间不赚钱。”郭伟民在电话那头说。结果,这个冷门行业的启动时间,远远超过了他和合伙人的预期。
整整十年的时间,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在坐冷板凳。尽管也拥有一些同济大学的资源,并加强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但是,一无政府关系,二无品牌,三无产业沉淀,四无实际案例,一个新公司的启动,就知道是“该有多难就有多难了”。
最重要的是,在2009年,文物保护的需求还是冷需求。在大家“努力搞钱”的时代,去谈一个不产生GDP的项目,天然地不在各级政府的视线内。
从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脉络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努力。他们与国家文物局建立合作,引入了国际上建筑遗产保护的顶流行业展会“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以扩大民众对这一块的意识。他们前后与两所高校合作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本科专业。他们还在传统的建筑修缮之外,大力发展了数字化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文物的全生命周期都处于预防性保护当中。
这恰如一颗种子,在冻土带的土壤里艰难生长,努力向下扎根,在外界还比较寒冷的时候,为最终到来的春天做好准备。
慢慢地,订单一张一张进来了。但是文物保护订单额都相对比较小,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还是在底部艰难地前行。困难的时候,郭伟民耗尽了从房地产行业赚来的资金,一度现金流告急,员工工资被延迟发放了几个月到半年。最艰难的时候,郭伟民取得了太太的理解,抵押了自己的房产,以支持公司的发展。
“我的合伙人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放弃赚钱的房地产行业,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小众行业,有没有后悔过?可能有睡不着的时候,但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更别说后悔了。” 他在电话那头大笑了起来。
朱颜终未改
终于,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来了自己的春天。
历经十年的沉淀和发展,公司现在已经成为这个行业里的隐形冠军,也是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想象中不一样,虽脱胎于传统的建筑行业,但逐步在借助科技手段夯实企业的核心业务。
最终,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成为他们业务的一个核心价值链。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熟体”形态,更多的是融入了城市更新与发展,成为一家顾问型机构,为客户创造更多的新增价值,而非仅仅把一个古文物修缮如旧。现在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文物保护、信息科技、文旅运营和文化传播等多板块子公司。
在政府机构和文旅开发机构的历保工作中,保护好古迹遗址仅仅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利用”。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项目前期就开始介入,深入挖掘古迹遗址的地域文化和传承,帮助政府或企业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一个“内核”。同时,助力当地更好地发展周边的文旅和商贸。在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努力下,古迹遗址成为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增长的一个支点,而不是一个约束条件。
到目前为止,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拿得出手的作品非常之多了,仅在上海,就有著名的豫园湖心亭、上海市总商会大楼、沙美大楼、外滩26号(农业银行)、上海江湾体育场。其它更多的作品,则星罗棋布地散布在中国文脉兴盛的诸多城市里,如南京的云章公所、岳阳的慈氏塔、汨罗市的屈子祠、湘阴文庙、广东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深圳南头古城等等。
结 语
这一段,是郭伟民校友特别为这篇文章写作的一段“心语”,可以作为他十年心路历程的一个小结。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求学过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院的“求真务实”。很多的课程都非常地扎实,同学们更多是为了求学而来,而不仅是来拓展人脉圈。
教授们系统性地讲授金融、财务与管理的知识,也让我再次思考自己企业的未来发展。就目前而言,我正有强烈的意愿,让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新三板再跨一步, 冲击在A股主板上市的机会。
在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正如我平时所热爱的中国历史,这些古老的遗迹不仅仅是物质的结构,它们也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
在保护这些文物时,我们不只是在修复破旧的建筑结构,更是在复苏和延续千年文明的精髓。每当看到一座座建筑遗产焕发新生,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当代流淌,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不朽的生命力。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将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的最好方式。
在中国进入文化强国的时代中,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走上了一个持续向上的、与中华文化灿烂繁荣的历史通道。”
(供稿:合作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