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建设 > 智库建设动态 > 专家观点
    行业观点:葛玉御|《中国税务报》:行为经济学: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2024年4月17日】
    日期:2024-04-19

     

    身边的行为经济学:是什么?怎么用?

     

    1、  行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情况如何?

    葛玉御:行为经济学代表性理论包括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禀赋效应等。近年来,行为经济学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结合研究越来越多,比如利用大语言模型模拟人类的决策行为,预测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政府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优化各项社会政策。例如,在储蓄、投资、医疗、环保、教育等领域引入助推策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与税收:政策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对人的行为的理解

     

    1、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在税收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促进税收遵从?

    葛玉御:现在有两个选择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是预缴阶段少缴税,汇算时再补税;另一个是预缴阶段多扣一点儿税,汇算时退税。哪个选择更好?按照“理性经纪人”的假设,应该是前者,因为货币有时间价值,但如果按照行为经济学的分析,人们更加倾向于后者。因为从主观感受来看,第二年汇算退税的是一笔“意外之财”,收到的人会非常开心。类似的还有税务部门推出的“预填报”制度,其好处不仅是方便,降低遵从成本,而且还给了纳税人“既定”的、默认的选项,纳税人更容易遵从。

     

    2、  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达到更好的税收宣传效果?

    葛玉御:行为经济学的框架效应告诉我们,“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在税收宣传中,需要注重表达法。宣传的重点应放再税收公平,让纳税人感受到缴税后享受到了对等的公共服务。让大家慢慢地认识到税收不是“损失”,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收益”。近年来各地税务部门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在税法科普方面气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未来还可以继续创新形式,增强全社会税法意识。


    3、 在提升税收征管质效方面,税务部门可以重点关注行为经济学哪些研究?

    葛玉御:维也纳大学经济心理学教授埃里希·科齐勒曾提出“弹坑效应”,即在经历一次税务稽查后,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会下降。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而且存在“概率幻觉”——高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大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科齐勒提出的“遵从坡面模型”认为,政府若想提高税法遵从度,既要增强税收征管的“强制力”,又要提升其“公信力”。前者决定了强制性税收遵从,后者决定了合作性税收遵从,这两点也是数字经济时代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度的主要着力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纳税人进行更精准的画像,了解不同纳税人的纳税风险偏好,进而有针对性地优化税收征管。


    20240419-1-1_红框


     

     

     

    ( 本文观点仅代表专家本人的观点,与学院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