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晚,“人生和职业的价值——重读马克思《青年人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思政课讲座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白晓红老师主讲。她以重温马克思经典作品《青年人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开头,围绕“马克思17岁的洞察、人生价值的八个视角、职业价值的探索”这三个方面,与现场20多位学生互动、追问,一起探讨“人生与职业价值”这个庞大又现实的话题。
一、重读:马克思17岁雄文的洞察
首先,白院长带领我们回顾了马克思的17岁高中毕业时写作《青年人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与经典思想。“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白院长举例介绍了几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从李大钊等革命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百年来,这一思想改变了资本主义和殖民世界,也改变了旧中国,这一光辉思想,转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她和同学们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纪念讲话时阐述的“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二、追问:人生价值的“八个视角”
在人生价值的讲授中,白院长提出了人生价值观的八个视角:一是人类需求的层次性和过程性的理性价值观,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及其尊重、道德的社会意义;二是人类需求层次发展的阶段性与层次性,介绍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下不同历史时期任务的不同,阐述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人民完成近一亿人脱贫奔小康的人类社会壮举;三是历史的、家庭的人生价值观视角,例举《钱氏家训》中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对于价值观的取舍及其对钱氏后人群英荟萃效应的影响;四是宗教的视角,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天道、地道中的价值观念,“正——乃是法门”,揭示人类要懂得敬畏遵循自然规律;五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视角,“我是谁、为了谁、站在什么立场上?”,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白院长就“民主、自由、爱国”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青年人谨记更当去追求;七是每一个人的潜能与素质、历练与境界的视角,白院长分享了父辈《家规》对家人遵纪守法和信仰构建的深刻影响,呼吁同学们注重内在修炼;八是伟人的“人生经历、三观养成、人格魅力”的视角,介绍习近平总书记从15岁知青生活历经45年地方领导工作成为我党领导核心,告诉我们价值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千锤百炼的过程。通过价值观的八个视角,白院长带领我们进行了人生价值观的全方位思考。
三、力行:职业价值的追寻探索
在职业价值的探索中,白院长指出,职业化是“职业”与“化”的总和,将职业化从内到外分为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三个层次。白院长指出,我们一切职业发展的前提基础是职业道德,要做到立德为先。
如何看待信念、如何看待职业现象、如何看待困境、如何看待职业价值?白院长与同学们进行频频互动。她指出,当我们心中有了信仰,就不会为一时的得失所局限、所困顿、所屈服,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白院长引用了吸引力法则“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告诉我们要有信念,只有我们相信的东西,才会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成为我们心中的“硬核”。
此次讲座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白院长极具互动性的讲座,促使我们不停地极速地思考,她从“你们认为人生和职业有价值吗?”开场,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和我们互动“你觉得自己自由吗?”“开学竞选班委会你体会到‘民主是什么?’”“如何看待爱国主义?”“学院组织的“第二课堂”你们知道为什么组织大家晨跑吗?”“如何看待社会现象?”谈及职业价值探索,她和我们互动“如何看待信念?如何看待困境?如何看待职业?如何看待价值?”这些互动中,“允许”我们多样的答案,但在多样答案的“思想的碰撞”中我们检视反省着自己。最后,如何理解“不做假账”校训?她说:不做假账,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应该是专业主义的胜任能力、应当是会计人心念中秉持的社会责任!两个半小时、二十多次追问与互动,激发着同学们“人生与职业价值”的深度思考。
(作者:陈海妹 供稿: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