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建设 > 智库建设动态 > 专家观点
    行业观点:葛玉御 | 提高年轻人参与度 个人养老金制度如何发力【2024年5月14日】
    日期:2024-05-20

    本报记者 李嘉亮

    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后,“85后”金融从业者安康第一时间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并“顶格”缴费12000元。“一年少缴了3000多元的个税!”4月份,安康收到了个税年度汇算后的退税款,决定今年继续向个人养老金账户“充值”。

    据了解,在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目前已吸引超过5000万人开立账户,个人养老金产品扩容至700余只。

    当下,对于退休后的养老生活,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他们对个人养老金制度怎么看?现阶段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本报记者深入年轻群体,试图探寻答案。

    优化税收优惠政策 增强制度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和安康一样,觉得个人养老金制度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个税优惠。

    为鼓励民众开户缴存,2022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明确,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投资环节,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即便提取时扣除3%的费用360元,相较于个税退税金额,这笔养老投资也非常合适。”安康说。

    没有选择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工作不到5年的“95后”李翔有自己的理由:“我的收入不高,日常生活、房租等开销比较大,个税抵扣额也有限,再加上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钱不能随时提取,现阶段感觉不太合适。”

    “年轻群体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体感’差异与他们的收入情况有关。”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葛玉御举例,年收入150万元的王某,适用个人所得最高边际税率45%,如果他缴存12000元的个人养老金,这部分收入可税前扣除,当期节省税收5400元,将来领取个人养老金时按3%的税率纳税360元,不考虑投资收益和货币的时间价值,整体能够少缴5040元的税款。

    “如果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葛玉御举例说,“年收入7万元的小刘,扣除免征额6万元、三险一金和专项附加扣除之后已不需要纳税,因此是否缴存个人养老金在当期都不存在税收优惠问题。”

    “现行个人养老金制度下,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人能够享受到政策优惠,而无须缴纳个税的大多数城乡居民职工以及刚毕业不久、收入不高的年轻群体则很难享受到政策红利。”在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路锦非看来,这是个人养老金制度“体感度”偏弱的原因之一,也是下一步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税收支持政策的关键点。

    “按现行的‘免税—免税—缴税’模式,部分低收入群体不需要缴纳个税,但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后,提取时需要缴纳3%的个税,而采用‘缴税—免税—免税’模式,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葛玉御进一步解释说,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仍然正常纳税,但由于缴费人收入较低,实际上并不交税;在投资环节,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实行免税政策。

    “我们还拿年收入7万元的小刘举例。在‘缴税—免税—免税’模式下,小刘不需要承担额外的税负,即可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于个税税率超过3%的群体而言,还是更适用‘免税—免税—缴税’模式。”葛玉御强调,“缴税—免税—免税”模式仅适用于中低收入群体。

    提高权益投资回报率 提升年轻人参与意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权益投资回报率同样是影响年轻人参加个人养老金意愿的重要因素。

    某股份制银行业务经理权永哲告诉记者,从目前个人养老金开户缴存的情况看,中老年群体占大多数,年轻人较少,银行在向年轻人推荐个人养老金项目的时候发现,他们最关心的是这一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不少年轻人的养老意识很强,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的时候,年轻人的咨询量较大,开户数量也多,但账户活跃度不高。”权永哲在与年轻储户的沟通中了解到,一些人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可能是阶段性的,长远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支持政策和个人账户的收益情况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个人养老金只能在退休后提取,收益如果可观的话,大部分年轻人会选择开户缴存。但如果权益类投资收益欠佳,开户缴存意愿将大打折扣。”权永哲说。

    对于年轻人的这番考虑,葛玉御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本质是让缴费人为自己进行养老储蓄,税收优惠只是激励大家缴存个人养老金的因素,不起决定性作用,不能寄希望于通过税收优惠解决问题。”他认为,提升年轻人缴存意愿的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养老投资相关知识普及,并持续提升权益类投资的回报率。

    张娟是一名“95后”,今年在同学的推荐下开设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并没有选择立刻缴存,而是密切关注着开户行个人养老金专属基金的收益情况。

    “从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大部分权益类资产投资处于亏损状态。”路锦非表示,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的责任主体是个人,但以未来养老为目标的本质属性,要求其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高波动产品的特征。因此,作为个人的长期资产配置,个人养老金产品收益波动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应进行合理的风险管控,建立个人养老金安全运营机制。

    “如果投资回报率能稳定在5%以上,将个人养老金作为长期投资的一种选择是很合适的。”张娟表示,自己对个人养老金的期待是能够“保本获利”。

    记者了解到,为了调动开户人的缴费热情,各金融机构均有所行动。

    例如,工商银行持续优化个人养老金系统功能,着力提升客户体验,与大型互联网平台、政务平台、集团企业开展个人养老金开户合作,与多家基金销售机构和保险公司开通线上直销合作,不断丰富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选择。

    “我国企业年金运行机制是养老金安全运营机制的典范,这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路锦非分析称,自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以来,年化投资收益率达到7.17%。对于长期投资来说,这一投资收益率较为理想,其根源在于企业年金制度具有较为完善的安全运营机制。

    “我国先后出台并修订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相关办法,严格筛选优质市场参与主体,严格限定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严格要求各品类投资标的配比关系,以及相应的账簿记录、运营流程、信息披露等规定。”路锦非表示,这样的运营机制将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即便遭遇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基金整体表现仍然显著优于同期没有安全运营机制的其他市场基金,回撤风险低。

    路锦非强调,在借鉴上述运营模式,建立个人养老金安全运营机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人群覆盖面,尤其是年轻群体。她表示,如果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将更好地促进制度稳步落地,也能为未来人口负增长背景下面临愈来愈重养老压力的年轻群体提供养老金来源。

    积极调动灵活就业群体的参与积极性格外重要。“个人养老金制度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参加前提,部分灵活就业人员被排除在外。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达到2亿人,如何吸引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是下一步政策发力的重点。”路锦非说。

    “从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的情况看,今年是提升个人养老金账户活跃度的关键年。有了前期经验,以及后续的调整预期,相信年轻人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信心会更足,开户数量和账户活跃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路锦非强调。

    (作者:李嘉亮)

    WechatIMG6

    ( 本文观点仅代表专家本人的观点,与学院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