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我有幸入选苏州市第一期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项目,与五十多名优秀同仁来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扬帆前行,重塑梦想,心情既激动又倍感压力,希望通过学习,自己可以跳出舒适区,因为不破则不立,会计人应该向前看,挑战新未来。
一期课程选题既丰富又前沿,从热门的数据资产到最新财税热点,从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到国际经贸新环境、中美关系新变化。泰斗级教授们循循善诱的引导,学员们热烈地研讨,短短一周,有对理论知识底层逻辑的解读、有对真实案例深入浅出的分析、有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开阔了我新的视野。我就职于苏州市国资委,下属国有企业涉及行业众多,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如何从财务视角出发,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值得深思。
一、数据资产化必将引领新趋势,会计人应当先行。
从2015年国务院《促进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到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设立数字经济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数据已成为一项新的生产要素。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丰富数据产品迫在眉睫。2024年1月1日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标志着数据资产可以正式进入报表,但对于广大市场经营主体来说,数据资产如何确权、如何计量、如何发挥作用,还值得持续探索。
李琳副教授启发式的教学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从数据到数据资产的路有多长?数据是“资产”吗?数据是哪种“资产”?一系列的问题拉开了当天精彩课程的序幕。学员们纷纷抛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解释、提出疑问、发表意见……,李教授从资产的定义出发,环环相扣,引导同学们层层思考,一步一步抛出问题、解释分析、得出结论。数据资产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必将引领前沿,要入表,先评估。李业强副总裁运用专业的评估知识从更深层次让我理解到在具体实务操作中,应当如何对数据资产进行系统性地规划,以便数据资产科学地入账入表,发挥其后续作用。
我委下属大数据集团正承担我市“数字政府”与“数智城市”建设的重任。由于大量的投入,但又难以确认数据资产,面临大额亏损。企业在会计核算、数据资产权属、后续计量、价值运用等方面均处于迷茫状态。数据必须要发挥价值才能作为资产,那么数据资产的价值来源于哪里?价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价值的实现路径又有哪些?一系列的问题在本次课程中一一得到解答,让我对数据资产的确权与计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入账入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职业判断有了更合理的依据,对信息披露有了更好的把控。真实的案例,让我真切地理解到企业在规划数据入表时要走的路还长,需要关注的风险点也颇多,但数据要素应用已非常多元化,数字产业革命将成为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必将引领社会发展新趋势,掀起人类经济变革新高潮,而在这场经济变革的浪潮中会计人更应先行。
二、改革创新赋能新经济,国企改革应当注重市场化。
什么样的企业是优质企业?会计人的第一判断往往是拉一张利润表看看盈利状况。而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传统观念。陆建平副教授运用大量案例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下,商业模式的创新给企业赋予的能量。从资本创新、逻辑创新到运营创新,以流量创造的价值不仅是其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T”型模式。所谓“T”型模式,我简单理解为企业以某一项业务为主业,运用边际效应不断降低成本,甚至接近于0成本,由此项业务带动若干辅助业务。难以想象,全球知名车企特斯拉并不是以售车为盈利,而在于卖保险;众所周知亚马逊的主业是出售图书,但真实的盈利点却来自于物流、广告;美团的盈利点并不在外卖而在于酒店预订;麦当劳的盈利点不在于餐饮而在于转租场地。腾讯2023年报显示,收入占比较高的两大主业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游戏,而社交网络占比则相对较低。流量为王的时代,背后离不开金融、物流、广告......,看似不相干的行业却因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全产业链价值的创造。
目前,国有企业正进行新一轮深化改革,我委监管企业共14家集团,大部分集团均以承担政府重大项目和社会民生为主。近年来,经济低迷,各地财政紧缩,国有企业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新一轮改革中更应该思考如何转换传统经营模式,创造新的商业逻辑和运营方式转型走向市场化。如:城投类企业如何利用好自身重资产,产业园区的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利用好金融工具,开展金融、类金融业务反哺主业;贸易型企业如何利用规模效应打通上下游全产业链,实现成本的降低;文旅业如何利用流量投放广告业务等等,国有企业在新一轮改革中应当具备更加灵活、面向市场化的变革,类似亚马逊、美团、麦当劳的这些盈利模式都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三、优化结构适应新形势,政策施行需灵活多变精准化。
历史上,世界经济和科技中心历经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五次迁移,迄今为止,仍为美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023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美国的66%,而曾经的最高点为77%。根据修昔底德定律,一般达到60%时两国会从合作走向对立,从77%到66%的变化,说明近年来两国关系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对华手段从对关税的“全面遏制”到对重要行业的“选择性脱钩断链”,可以看出打击非常精准,且正由体系化向战略化进行转变,既具备战略上的稳定性又具备战术上的灵活性。尽管东盟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但欧美市场具有长期规模和结构上的不可替代性。亚太地区产业链的灵活性和韧性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中国应立足亚太,辐射周边,面向全球。世界银行预测,2024年美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约2.5%左右,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在5%左右,欧洲逐步复苏,约1.5%。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消费与投资信心不足,外需与内需双重减弱,经济风险与政府债务风险加大,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我国外贸总体运行平稳,需要解决的不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化结构,面临复杂政治经济形势,应当充满信心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统一大市场建立等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作者 | 李方玲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承办的苏州市第一期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项目学员
供稿 | 教务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