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历史低点1.54%,较上年末的1.69%下降15个基点。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从银行收益端来看,在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再加上企业信贷需求减弱,制约了银行收益。从银行负债端来看,居民的储蓄意愿总体较高,且定期存款比重高,使得银行负债成本维持在高位。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向中国经济时报分析认为,一季度生息资产收益率走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LPR下调及其累积效应持续影响,叠加市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收益率承压。第二,当前消费市场表现平平,居民加杠杆消费的意愿相对不足,非房零售贷款定价面临银行自身投放意愿强、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的矛盾,这导致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零售信贷定价受到影响,整体定价水平明显走低。第三,伴随着前期高定价贷款陆续到期续作,息差面临较大资产端滚动重定价压力。第四,存量按揭利率一次性下调对息差形成的冲击仍在。第五,城投债务置换。目前,城投化债相关工作在有序推进,降低银行债务成本是化解城投债务的重要手段。
“在资本市场表现偏弱、居民风险偏好下行的背景下,居民存款定期化现象仍将持续,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叶银丹说。
展望下一阶段的息差走势,上海农商银行在上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2024年资产负债两端利率预计继续下行,息差仍将面临收窄压力。资产端受存量重定价以及去年以来新增贷款利率下行的影响,预计全年资产收益率维持下降趋势。
叶小杰认为,预计息差将维持在较低水平。无论是收益端还是成本端,上述制约因素在短期内都难以迅速改善,仍将对息差产生持续影响。
叶银丹表示,银行体系负债成本呈现一定刚性特征,叫停“手工补息”有助于缓释存款成本压力。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有助于节约零售存款成本,但今年以来,存款“脱媒”与核心负债分布不均衡交织,客观上不利于银行体系控制核心负债成本。4月发布的《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叫停“手工补息”。由于“超自律”存款规模较大,随着银行在严监管环境下进一步落实整改,停止“手工补息”有望对存款付息率起到较为明显的改善效果。
叶银丹认为,年初重定价、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等因素将继续消化,同时,挂牌存款利率下调,存款“降息”红利进一步释放,一定程度上有望缓解净息差压力。按揭贷款提前还款现象逐步缓解,对稳定银行贷款结构和净息差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有望逐步缓解,净息差降幅有望逐步收窄,以量补价的规模因素将是支撑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增长的关键。
谈到中小银行的应对之策,叶小杰称,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着手。“开源”上,挖掘优质信贷资源,扩大中间业务,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增厚收益。“节流”方面,可以下调存款利率,以对冲贷款利率带来的压力。
叶银丹建议,在负债端,中小银行应把控好负债成本,严格控制揽储成本,尤其要避免高息揽储、恶性竞争。同时,要适度优化负债结构,压降定期存款占比,提高低成本存款占比,通过缩短存款期限、调控结构性存款规模、适度增加主动负债占比等方法来降低存款利率等。在资产端,一方面,中小银行要提升资产运营能力,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聚焦本地,做小做散,积极挖掘下沉客户,寻找资产收益更高的项目,从提高资产收益率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资产结构,稳定贷款收益率水平。要强化风险定价能力,加强对客户还款能力的考察并对其还款情况进行跟踪,尽可能降低不良率。此外,中小银行还应积极发力中间业务,丰富营收来源。
( 本文观点仅代表专家本人的观点,与学院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