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 > 校友故事
    校友说 | EMBA20期B班范静:人生是一盒等待打开的巧克力
    日期:2024-07-10

    23岁,作为一个初入职场青涩的年轻人,你在什么样的企业工作?承担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当年的你,在工作迷茫时,是如何找到解决方案的?“23岁,我已经是一家创业公司的总经理。但之前没有人教过我,如何做一个总经理……” 范静在电话那头说。“当我找不到公司运营的方向,感到迷茫时,就特别喜欢去公司的仓库,和仓库管理员一起盘点库存、清点出库单,甚至拿一块抹布开始擦灰。一整个下午或者一天下来,我就会突然有灵感。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专注力和正念超越了大脑逻辑的成果。公司运营思路经过结构化和系统化提炼后,变得特别清晰。”她笑着说。

    屏幕快照 2024-07-10 下午2.38.57

    这就是人生有趣的地方——大学毕业仅仅工作了两年多,23岁的范静就“意外”当上了一家专精特新企业的省级分公司总经理。

    性格决定命运。范静的身上有两个异常清晰的人格特征:“思考者”特质和不解决真正核心问题决不罢休的性格。

    这其实是一体两面——人生不断面临重大挑战,而且充满了随机性。只有深度 “思考者”,才能层层突破命运的约束,把“困难”变成“机会”,继而把“一步领先”变成人生的“胜负手”。

    屏幕快照 2024-07-10 下午2.39.03

    临危受命

    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22岁的范静入职了一家生物科技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负责市场营销工作。所有最难沟通的客户、想要取消合作关系的客户、体量最小客户,一股脑地全都分到了她手上。令人吃惊的是,从接手后的第三个月开始,她拿着最少的资源、最少的人力,连续6个月创造了整个公司最高的人效与业绩。

    在入职的第10个月,公司董事长突然召见了范静。“你认为自己可以做好江苏分公司的总经理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范静回答:“当然可以。您有胆量给我试,我怎么可能没有胆量接呢?”。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算是临危受命——因为整个江苏分公司严重亏损。8号成为总经理,10号就要发员工工资。然而,账面上压根没有现金流。这是我上任后第一个棘手的问题。”范静在电话那头说。

    还记得,9号那天,范静和一个新客户谈合作,本来对方只是想先初步接触了解,可范静却与其整整聊了12个小时。回到南京时,已是凌晨三点,范静突然收到新客户的预付款,居然刚好在10号到账。

    虽然这次危机解除了,但紧张又高压的现金流危机一直存在。每个月10号发工资,前一天的深夜她必定奔波在市场上谈合作找钱。

    “足足有9个月我几乎没有领过工资”范静笑着说。

    “因为给供应链合作方打完货款,给员工发工资,再支付公司的运营费用,账上就没有钱了。所以,那时我其实是当了十个月无薪的总经理”。

    即便如此艰难,范静也没有想过寻求外力的帮助。不管是当时的公司董事长,还是自己父母,都不知道这些事情。范静内心深处认为,短期的外部支持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作为总经理,核心业务能力才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真的不觉得苦,当时只是一门心思地想如何解决问题,来不及觉得苦。现在更不觉得苦,只当这是人生的宝贵经验。”范静说。

    任职总经理的第一年年底,公司在这位年轻的总经理带领下,不仅走出了现金流危机,营收还翻了十倍,利润率增长了300%。

    对于思考者而言,找到解决难题的关键方法,才是他们人生的成就感来源。范静显然就属于这类人格特质。

    屏幕快照 2024-07-10 下午2.39.10

    受挫

    刚解决了公司的生死难题,范静就受到了一次“核心打击”——自己分公司核心骨干几乎流失殆尽。有一年年后开工,回公司报到的仅剩5个人,其他人全部离职。甚至是范静大学校友和辩论队的好友、最亲近的战友,也全部离职。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愤怒,又进入了深度自我怀疑,消沉一段时间后,范静想明白了问题的本质——“公司在生存阶段,必须确保拿下每一个订单,按时发工资,不能用‘你不行我来’的思维去带领团队。没有给团队留下太多锻炼机会,所以大家没有成就感。”但彼时的范静并没有错,亲密战友们的离职只是提醒她,在公司新的发展阶段,不能再亲力亲为,而应该学会后退一步。公司CEO更应该成为教练型领导人,团队才能够成长起来。在后面的职业生涯中,这段受挫的经历,也成了范静向下扎根的养料。

    屏幕快照 2024-07-10 下午2.39.16

    关键高地

    现金流和生死存亡的问题解决后,“公司如何成长”是一个新的挑战。思维的转变来源于一次对话。范静在做总经理的第三年,在南京接待了全国知名的职业经理人严旭。在和严旭女士聊天时,她很敏锐地问范静,现金流有了,那利润呢?公司的利润是什么情况?范静却答不上来,这次对话给范静带来的触动和思考是巨大的。“所以,在解决现金流问题后,我开始思考如何提升营收和利润。我是理工科学生,认为解决问题不是点状思维,而是要靠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思维。”范静说。“在用户层面,他们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打破了行业传统培训方式,建立行业教育标准。在客户层面,我们分析经营数据,优化客户结构。定下‘先立标杆、再做普及’的战略,当年便完成了开拓各地级市排名前三的头部客户的战略目标。在品项规划层面,分析盈利结构,重构品项。聚焦10%的SKU,用爆品思维,增加单个SKU体量,就可以向供应商拿最低的价格。并且,定下了‘精耕细作、持续建顶’的战略。”范静说。这几个关键问题解决后,在客户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当年公司营业额增长102%,利润率增长71%,顺利完成公司从“产品提供商”向“整体解决提供商”的升级。我们不仅为渠道客户提供除产品外的运营管理和教育培训服务,还帮助他们提升运营能力。此外,范静还对公司的薪酬架构做了全面改革,颠覆了整个行业 “低底薪、高提成”模式。“这样的薪酬制度,是让前线的销售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靠自我技能和利益驱动,用勇猛精神去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本质上,这是公司把无法解决的难题推在一线人员头上,其实这对整个公司体系并无好处。”范静说。公司需要做的是在不确定的事情中,找到相对确定的方法,用成熟的机制让员工按照标准流程去做事。如果结果不好,风险应该留给公司,倒逼公司去持续思考有效的方法交付给员工。任何一个普通的销售人员进来,范静的公司都可以用体系性的培训和公司系统性的支持,让他们成为优秀的销售人员。很快,同行们都看到了范静在自己公司内部实行的改革,慢慢地都开始向这种更有长期激励能力的薪酬制度靠拢。无意中,整个行业,都被一个有思考力的“新人”推动前行了。

    屏幕快照 2024-07-10 下午2.39.23

    向上生长

    当然,一个拥有充沛思考力的人,是不会停止解决难题的脚步。很快,范静又从自己的进销存报表里,获得了第三个关键的信息。她对整个公司内部做了信息化改革,从员工端、客户端、用户端、产品端等全面信息化,让经营和管理的决策变得更数据化。这一系列的改革,让她所管理的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稳定盈利的良好态势,一举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那一年,她也仅仅27岁。因为优异的成果,她如今已经是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也是集团公司的一名重要合伙人和股东。

    屏幕快照 2024-07-10 下午2.39.28

    没有什么大的挑战,对普通人而言,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但对于思考型人格的范静来说,没有挑战的生活,那才是最大的“挑战”。在重回上国会读书之前,一切顺遂的生活,甚至让范静有点周而复始、百无聊赖,昏昏欲睡之感。她甚至有点冲动,想换个行业,换种生活方式。但重回校园读书,立刻让她有了推背感。“这跟我来读书之前的思考和预设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非常让人惊喜。”挂在上国会教室的一个金句——“独学则无友,凡墙皆是门。”那些晦涩的金融术语和金融学分析范式,让她接触了全新的领域。金融行业校友们的脑回路很不同,行业视野也极其广阔。这让出身于实体企业的范静很有惊喜感。如果说她自己的经历是深且专的,那金融行业的校友们则广而全。这种互补感让她尤为着迷,她也因此开阔了更为宏观的视野。例如,上国会久负盛名的服务营销课程,就让范静很有感觉——过去公司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虽然科技背景很强,但是依然是产品思维。范静在今年就为用户增加了一个医学检测和评估分析的服务功能。从过去的产品销售,转向“用户思维”,开始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而非单一的产品。范静觉得,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课程,很有细节和深度,课程的内容设计非常严谨,甚至让一个门外汉手足无措。但正因范静认真学习的态度,反而让她受益良多。不仅是对其经营公司有理论指导意义,还对她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帮助她把思考模型搭建得更为结实。“读完书以后,我甚至重新开始热爱我所在的健康行业。因为我觉得可以用我学到的金融知识和新的认知,去重塑整个企业甚至这个行业。这还是有点让人兴奋的!”范静开心地笑着说。

    (作者:EMBA十七期校友 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