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微信取名很独特——“真实性”。一个什么样的人,会起这样的名字?
因为,这样的一个略显“较真”的名字,是江义顺取得扎实职业发展和成就的重要人生哲学。
一位务实、极度理性之人?严肃的思考者?又或是一位挑剔的管理者?这个谜团在采访江义顺之后,豁然开朗。
农村里的孩子
江义顺在华师大读本科时,心里就隐隐约约地觉得哪里不太对。他攻读的专业是应用经济学,按照目前的社会发展,这是一个极有前景的学科。同时,华师大很早前就设置了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点,是非常有实力的。此外,很多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正是从这里起步,然后攻读经济学博士,最终有所成就。
但是,江义顺却觉得非常不踏实,在他看来,这个偏向于宏观和抽象的学科,让他觉得未来是一团迷雾。
“我是出生于安徽农村的孩子,农村人是朴素的。家里人常说一句话——人需要一点手艺,需要一技傍身。” 江义顺在电话那头笑着说。“但是当时我对经济学实在是有些没感觉。”
因此,江义顺自大学时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除了在校完成学业外,他自学了大量的IT相关课程,还考取了CISCO网络工程师认证,为自己毕业后的工作认真而严肃地设计了路线图。
虽然IT岗位在任何公司中都属于中后台,但对于内心执着追求一份硬核工作的江义顺来说,却是能让他踏实、安心地工作。
本科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家日资公司——雅马哈。
磨难必有礼物
在日资企业里,流程、细节、秩序、礼节,甚至是各种鞠躬的角度,都被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江义顺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接受日企文化?选择一家日企,是不是错了?
但深思熟虑后他坚定了选择,“日本毕竟是一个经济起飞比中国更早的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带来优秀的企业管理水平,精细化的流程,以及协作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既然我能够进入这样的环境去学习,为什么不踏实一些,把日本企业的精华学到手。这才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去做的事情。”
于是,江义顺又开始了自学之路,很快就掌握了日文,并认真研究日企的管理文化,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个认真、踏实、肯干、上进的年轻人,一年多后,便获得了雅马哈中国公司管理层的提拔。很快,他又被派驻雅马哈日本总部工作,并委以加强与母公司协作的重任。在迅速适应异国环境的同时,江义顺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让很多不了解中国人的日本管理层改变了对中国员工的认知与态度。
“一位之前的日本直属上司亲口对我说,他们觉得,我这样的中国年轻人,比同龄的日本人更勤奋努力。从此,他们就对中国员工转变了态度。并且,他们认为未来中国一定会在世界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确实证明了这一观点。”江义顺自豪地说。
5年后,江义顺计划离开雅马哈时,已经是公司的“终身聘用员工”。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员工,这意味着他已经充分获得了日本总部管理层的认可。不过,更重要的是,这5年时间江义顺已经充分掌握了一家优秀的、全球性企业的管理与运营精髓。
现在,到了他可以起飞的时刻了。
不能满足于做一个IT工程师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康德
离开雅马哈以后,十年的时间,江义顺辗转腾挪了几家不同的公司,既有欧美企业,也有我国的国资企业。除了职级不断升迁外,他的角色定位,也从IT系统开发与支持,扩展到了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也就是公司整体运营的信息支持方向。
“很少会有公司的信息技术人员天天往业务前线跑,而我就是那个每天在外跑的信息技术人员。”江义顺说。“因为我知道,所有的信息技术人员必须要与公司的流程深度结合,了解业务前线的各种需求,业务运营和支持性服务的很多细节,包括客户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真正需求,作为一名后台人员才能明白真正需要发力的地方。”
“我们不能是一个只接需求的IT工作人员,更应了解公司业务的本质。真正的需求,不是从需求文档上看出来的,毕竟业务人员不知如何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术语来表达。真实的需求,应该是IT人员从对业务的理解中主动提炼出来。”
江义顺也开始摆脱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定位和“工程师思维”的模式,走向首席信息官的思考模式。
“如果仅仅是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出发,你给CEO的永远都是——花多少预算,就可以做多少事情。但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思考的永远不是硬件、软件、预算和开支等等,而是投入产出比——企业能够有多少收益。所以,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应该主动换位思考,从CEO和董事长的角度去想,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够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为企业未来的收益做贡献。”江义顺在电话中说。
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一家美资芯片公司工作时,因为整个公司当时处于发展期,生产和管理上还处于相对混乱的阶段,急需一套ERP系统来理顺生产和运营的主要问题。
如果是从IT人员的角度看,那肯定要选最好的软件公司,最好的ERP实施咨询公司。毕竟,最好最昂贵的软件如SAP,最高大上的四大ERP实施咨询公司(如PWCC、德勤咨询、埃森哲ACCENTURE等),可以为企业的ERP管理软件运营提供非常高品质服务。同时,从企业运营来看,“不出问题”的概率更高。对于中后台员工而言,这显然也是一个最佳选择。
“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现实的情况是无法承受高昂的ERP咨询实施费用,这对企业的盈利损益表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主动换位思考,向CEO提出建议,选择一家小而精的机构实施咨询服务。虽然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品牌,但是非常专业、精干,符合我们当时的需求。因此,在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公司省下了一大笔费用。”江义顺说。
但也有没办法省钱的相反案例。如今的公司,拨给江义顺建设新的服务器机房预算较少,影响了正常工作开展。毕竟隔行如隔山,财务人员很难理解有些预算的实际用途。
因此,江义顺据理力争,甚至冒着让CEO发怒的风险,多次上报、沟通,把一些潜在的风险充分展示出来。从企业运营的安全角度,指出了有可能的“风险档口”,并计算了一笔潜在风险可能会带来的损失费用。气氛最紧张时,江义顺甚至向CEO硬顶了一句:“如果没有这笔预算,会带来未来的风险,那我宁愿辞职不干了”。
最终,CEO被江义顺的执着和坚定说服了。在最关键的信息系统建设上,公司在原有基础上投入了更多的预算。
起 飞
经过几轮的职场历练,江义顺接受“降薪一半”的条件,加入了一家初创企业。
对于很多舒舒服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金领人士而言,这样的选择,其实是有风险的。毕竟,放弃原来的高薪,再去接受一个无法预测收入和职业成就的新挑战,还是一个年龄不上不下的中年金领,这显然不是一个投产比很高的可选项。
但是,江义顺却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新的公司。原因很简单,“与公司董事长谈了几轮后,我就决定加入了。清华学霸,国外回来连续创业,这位企业家的思路非常的清晰、务实、低调,几句话就把未来发展的图景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思路清晰的企业领导人,值得跟随。”
江义顺新加入的这家企业,是一家充满创业精神的小公司。相较很多“以部门为鸿沟,整天为自己争取利益,互相推卸责任”的大公司而言,这样的小公司是想要踏踏实实做事的,这是江义顺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
作为初创企业,江义顺特别喜欢这家企业里“败则拼死相救,胜则举杯相庆”的互相支持和协作的文化。在这里,江义顺又重焕了对事业的激情。
“为了一个项目的交付,可以一年不回家。因为对我而言,工作是第一位的。”江义顺说。
江义顺从日本企业里沉淀的管理经验,也让他得心应手。目前,他已经远远不是一个首席信息官的角色,而是管理着三个大部门的运营官。
江义顺的选择很快带给了他丰厚的回报。加入公司后,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公司就在科创板上市。虽然当时加入公司时减了一半的薪水,但是公司董事长一点没有说错,江义顺的股权,直接带给他数十倍薪水的回报。
时代的赐予
如同少年时一样,江义顺一直保持着持续学习的习惯。2022年,他成为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20期的校友。因他从未真正接触过金融和财务知识,更希望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来搭建自己的专业知识框架。于他而言,不仅拓展了自身做决策时的视野,更对工程师思维的他来说,是一种激烈而又深刻的思维对撞和激荡。
“到这里来的同学是真来读书的,都特别认真。”江义顺说。他也因此收获了一群谈得来的好友,经常和大家一起聚会,更丰富了生活。
某种意义上而言,江义顺的人生奋斗之路,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颜之推
江义顺就是用这样的勤奋、踏实、肯干,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突破了命运预设好的压力位与阻力位,一步步向上前进。以他目前的成就,确实是一个白手起家、从零起步的年轻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江义顺的人生经历,正如他所言,没有任何幸运和机会的成份,完全是个人努力和多次成功选择带来的“复利”效应。正如金庸大师笔下的人物,执着而踏实的郭靖最后成为侠之大者,而聪明机灵、时刻想着投机的杨康却一无所获。
江义顺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苹果公司创始人STEVEN JOBS的自传。“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热爱你的工作,是成就事业的途径。若你还未找到,那请继续寻找,不要轻易放弃。你的心,你的直觉,将引领你走向梦想,在不断的尝试中坚持,坚持自己的理想。”
其实,读书没有太过于刻意的理由,只是希望能从书中寻找自己。上面这段话,无疑是江义顺内心对自己最真实的独白。
(作者:EMBA十七期校友 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