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初,江苏宁夏注册会计师行业高端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学员开启了今年的首次集训。本次集训为期6天。培训内容涉及我国经济形势、财会监督、资本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数据资源,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六大主题。
其中,针对数据资源这一热门话题,不同专家分别从法律、评估、会计等不同维度进行讲述。同时,我们走进上海数据交易所开展现场教学,得到很大启发。
确权
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显著提高。数据作为关键要素,对于企业特别是相关数据企业的价值创造,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支持该类企业发展,2023年8月21日,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数据资源的确认范围和会计处理适用准则等,并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数据资源的入表,有利于凸显数据资源的内在价值,有助于提升企业对数据资产的关注度,从而激活数据市场中供需主体双方的积极性,增强数据流通的意愿,减少所谓的“死数据”,为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数据提供动力。同时,数据资源入表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带动数据采集、清洗、标注、评价、资产评估等数据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激发数字经济的发展活力。
《暂行规定》的实施,标志着数据资源可以资产的形式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解决了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突出的会计问题。但数据资源入表仍面临着较大挑战和执行难题。这不仅涉及宏观方面数据的资源化和资产化问题,还必须考虑微观方面的数据合规和确权、数据的有效治理与管理、经济利益可行性分析、使用寿命的确定、成本的合理归集和分摊,以及数据资源的列报与披露等一系列问题。
涉及数据资产的首要问题是确权。权是使用权、持有权,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产权。
事实上,在《暂行规定》刚发布时,我研读了该规定,学习了其他事务所发布的相关解读,也参与了财政部关于数据资源的培训。经过前期的学习与思考,我认为,数据资源入表的难点首先是确权,确权似乎超出了会计师的能力范畴。但在聆听完高富平教授讲授的“数据权利配置与资产化解决方案——与数据特征适配的数据基础制度”课程后,我对“确权”中的“权”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我的概念中,既然作为资产确认,数据就应该拥有所谓的“权”,且“合法”。“合法”就要取得“授权”,所以,我的理解是“所有权”。数据可能不是我产生的,但我应得到“授权”,这样才能合法拥有数据的“权”。然而,高教授认为,数据不存在所有权,只有合法的使用权。因为数据是客观世界的数字化记录,它是对万物世界客观状况的描述。每个人、每个物体都是可以被数字化的。数字化记录了我们的状态及特征,如运行轨迹等。这就是数据。数据是客观世界的映射,是对客观世界的记录,是事实。因此,从实质上看,“确权”代表能够合法取得并改变数据的价值,确认对数据的使用权,也就是对数据的实际控制状态。
合法持有的数据资源在为企业带来收益时,就形成了数据资产,即数据资产化。数据资产化只需要合法控制并可带来收益即可。此时,并不需要企业拥有数据的产权。
入表
数据资产入表任重道远。
虽然《暂行规定》解决了数据资源入表的会计问题,但2024年一季报数据资产的披露情况并不及预期:在沪深全部上市公司中,只有25家上市公司在表内确认了数据资产。并且,有7家公司季报公布后不久就发布订正公告,否定公司存在数据资源现象。截至2024年4月30日,表内确认数据资产的上市公司共有18家,且金额偏低,远未达到事前媒体所预计的“万亿资产入表”的景象。可见,上市公司在对待数据资产及其入表的处理上小心谨慎。
从数据到数据资产任重而道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据的权属问题。数据价值在创造的过程中,数据的产权归谁所有,利益如何分配,是数据利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其次,数据治理面临挑战。数据资产的入表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予以支撑,离不开有效的数据治理。
再其次,资产入表需要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等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如何评估,是否需要量化评估?数据的价值取决于其应用场景,其准确计量存在一定难度。并且,数据资源入表后仍将面临一系列会计实操问题。
比如,企业的数据分析产品是伴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其所依据的数据库持续变化,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业务需求等因素对该类数据资源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和更新迭代。更新迭代过程中投入的成本是否可以追加进入无形资产成本?如果可以,如何归集和分摊这类成本?
再比如,企业的数据分析产品所依据的数据库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每天都在变化过程中,需要持续更新迭代。对于该类数据资源,其使用寿命该如何判断和确定?是确认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分期摊销?还是直接认定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
最后,强监管,规避风险。目前,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披露面临的监管态势趋严。而数据资产入表会增加报表资产和利润,可能会带来虚增资产和利润的嫌疑。同时,上市公司可能因年报或季报在列报、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瑕疵、错报等承担各种责任。
此外,上市公司面临各种潜在风险。数据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无论是表内列报还是表外披露都可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其他不必要的麻烦,如法律风险、媒体监督风险等。因此,上市公司不得不权衡各种利弊,选择更为谨慎的处理方式。其实质也是风险规避的一种表现。
关键概念辨析
通过学习,我的另一大收获是明晰了与数据相关的几大概念。
一是数据资产与数据产品。
数据资产是数据产品的基础。数据产品是基于数据资产进行开发、加工和处理的产物。数据资产经过清洗、整合、分析和挖掘等过程后,可以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或价值的数据产品。
数据资产和数据产品可以相互转化。数据产品可以基于已有的数据资产进行开发,同时,新的数据产品可能产生新的数据资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有效的数据资产管理和产品开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数据资产的价值,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数据产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
二是数据资产与数字资产。
数据资产是企业在业务运营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各种数据资源。需要关注数据质量、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合规性等问题。数字资产则泛指所有以数字形式存在并可在互联网上交易转移的虚拟资产,包括加密货币、区块链代币等。其本质是一串代码或数字凭证,本身就蕴含直接的货币价值或所有权价值。数字资产同样需要考虑安全性问题,但更多的是防止数字资产被盗取或篡改。
《中国会计报》7月12日11版
作者 | 祖鲜艳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承办的江苏宁夏注册会计师行业高端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学员,供职于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南京分所来源 | 中国会计报,首发于《中国会计报》7月12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