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媒体报道
《中国会计报》:紧抓“第二课堂”提升综合素质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思政教育纪实【2024年8月23日】
日期:2024-08-23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本期聚焦高校第二课堂实践,展现会计专业第二课堂经验做法。
■ 本报记者 刘海玲
立德树人以“立德”为核心,“树人”为目标,强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人才。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张锋表示,学院全面贯彻思政教育工作部署,以第二课堂为“引擎”,作为立德树人的抓手,在传统课堂教学以外,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讲好“大思政课”
强化思政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白晓红牵头组建“思政教育研究小组”,组织召开系列研讨会,就思政教育方案落实、思政元素研发、课程思政建设及落地做实“第二课堂”具体指导。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体系建设。2022年10月,学院党委审议并通过《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关于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全覆盖全方位启动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实践。
党委带头讲“大思政课”,做好示范引领。学院党委带头抓思政课、讲思政课、听思政课,发挥思政课建设指挥部和作战部作用。张锋带头上好研究生“开学第一课”;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文彬讲授“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主题讲座;白晓红讲授“人生与职业的价值——重温马克思《青年人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意识形态工作若干问题”专题党课;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包骁文讲授“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各兴讲授“几个博弈论理论对青年人成长的启示”专题党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课程思政”,完善培养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学院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法治意识、时事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家精神课程思政“七要素”体系。同时,学院组建专题小组攻坚“课程思政元素”,并推动规则落地。2023 年,学院完成对 124 门研究生课程注入思政元素,立项建设《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等 6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制形成《研究生课程思政落地规则及示例》,并应用于45门研究生课程教学;获得上海市教委思政教育示范项目进行实践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基本形成。
深挖红色资源,创新思政品牌。截至 2024 年 7 月,研究生部举办 51 期专家云集的“SNAI青年思政大讲堂”、13 期以研究生党员主讲的“青年红色讲堂”、9期聚焦时政专题与党员互动分享的“围炉夜话”、11 期将党课与观影观剧有机融合的“影视力量”,拓宽了思政育人方式方法,研究生实现了从“要我思政”被动接受思政教育到“我要思政”主动思考的转变。
用好谈心“传家宝”,思政教育“润无声”。研究生部梳理出六种必谈场景:入学时必须与每位学生一对一谈,学生家中发生重大变故或自身遇到重要事件时必须谈,学生思想或情绪出现波动时必须谈,学生受到奖惩时必须谈,存在学业、就业、情感、心理等问题的重点学生必须谈,以及学生主动提出想谈时必须谈。每年,研究生部完成谈心谈话300余次,形成相关话术模板及工作底稿十余种,持续跟进学生状态,消除思政教育“最后一米”。
建设新引擎
学院探索出一条第二课堂育人新路径,创建“第二课堂成绩单”机制,将“第二课堂”建设作为推动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提高研究生政治素养。研究生各级党团组织、研究生会和社团等开展思政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意识形态的理解,提升研究生政治素养和政治三力,以及理解运用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
二是强化研究生专业素质。完善优秀毕业生评价办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实践,鼓励参加各类专业实践、学科竞赛、执业考试等活动,致力于所学理论真切联系实际的各类能力;激励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鼓励参加 CPA、ACCA、IMA、注 册 税 务 师 、CFA 等 执 业 资 格 考 试 ,鼓 励 参 与“诚信杯”研究生案例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比赛等活动。
三是增强研究生身体素质。张锋提出研究生“健康跑”,并作动员。自2023年4月起,研究生部启动校园健康长跑活动,共有236名研究生参与这项活动。其中,2023级117名研究生跑步总里程达25439.7公里,跑步总次数达7227次,个人跑步最长达366.2公里,次数最多达97 次,促进了研究生的身心健康。2023级研究生赖云龙说:“跑步不仅提高了我的身体素质,还让我拥有充沛的精力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四是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以班级、团委、学生会“自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培养“主人翁”精神。白晓红提出将“自管理”作为“领导力培养模型”,即学生会自行对职位进行描述、自行竞争上岗、自行建立规则、自行运作管理,锻炼学生自治能力,做实做活第二课堂。
激活“精神底色”
思政教育有力激活了研究生“精神底色”,通过第二课堂建设夯实人生根基,从而协同促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第二课堂试点落地。2024年6月,研究生部为2022级117名全日制研究生发放两年学习期间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记录了学生参与政治能力建设、专业实践能力建设、综合素养能力建设、体育能力建设四个方面71 项具体表现情况,为学院人才培养评估、各方了解研究生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积极投身志愿活动。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研究生部党总支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积极鼓励研究生投入社会志愿者活动。共有 272 名学生参加历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活动、12名参加上海少代会志愿者活动、19 名参加上海车展志愿活动、21 名参加志愿献血、12 名参加骨髓干细胞入库等活动。学院研究生志愿者服务队入围 2022 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 100”先进典型名单,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展示了学院研究生挺膺担当的青春风采。
三是培养实效深受好评。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学院毕业生在诚实守信、职业操守、团结协作、知识理论储备、开拓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超过90%,总体工作表现满意度达到94%。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就业质量良好,年平均薪酬与学费比率达到 3.5。根据第三方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学院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评分达到 90 分以上。2024 年,学院共有全日制毕业生123人,除个别毕业生升学或报考公务员外,就业率持续保持100%。
张锋表示,学院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第二课堂制度建设并完善评价机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顶层设计。同时,将第二课堂有机融入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以及在校期间评奖评优、人事档案等相关制度的修订中,确保第二课堂成为引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