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11月23-24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首期“市值管理实务与案例”研修班成功开班。来自海油发展、正泰电器、闻泰科技、财达证券、荣泰健康等众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董秘、证代参与了课程学习。作为前沿实战课程,我们还邀请了来自监管机构、基金公司的资深专家与学员共同探讨本企业的市值管理之路。是学习,是共创,更是携手共进。现整理部分课程研讨内容,以飨读者。本文不代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立场。
背景
经济面临着从债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为此,金融体系也需要从银行为主,转向至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
同时,经济从“电梯模式”切换为“攀岩模式”。不仅没有趋势性的上升,反而要对抗向下的重力。从中观层面来看,截止到今年Q3,上市公司的整体营收呈现负增长。
截止今年Q3,大部分上市公司的ROIC低于8%。相对应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要求,难言市值增长。
政策
相比征求意见稿,正式稿加了一条:“市净率低于所在行业平均水平的长期破净公司应当……进行专项说明。” 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在市值管理上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相比征求意见稿,正式稿还引入了中证A500指数。这是我国于9月全新推出的指数。指数从各行业选取市值较大、流动性较好的500只证券,且剔除了中证ESG评价结果在C及以下的上市公司。作为对照,日本、韩国、德国的市值提升计划中,也推出了全新的指数,比如Prime150指数、DAX40指数等。可见,能否纳入相关指数也是市值管理的核心要义。
理念
市值管理的四个理念变化:
——从以大股东为中心转变为以所有投资者(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为中心。从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的存量博弈,到一起做大蛋糕。市值管理和操纵市场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从做大市值(比如增发股本)转变为提高投资者回报(Shareholder Return,即股东回报)。市值管理不要盯着市值本身的绝对值。
——从仅追求股价增长转变为追求总回报(Total Return),兼顾股价增长和提高股息率(TSR=股价变化+股息率)。
——从追求短期快速提升(提高PE倍数)转变为追求长期价值创造的3R(提高ROIC,Rise,Resilience)。市场是极度聪明的,市盈率始终处于比较恒定的状态,不太容易去控制。所以,也不要把提高PE倍数作为市值管理的核心目标。
衡量
上市公司需精准掌握两项核心技能:一是精准定位自身的价值锚点,二是善于向市场传递清晰有力的信号。
市值管理的目标是提升股东总回报TSR(Total Shareholder Return),即以下六个因子的总和。
以伊利股份为例:
一个好的市值管理,需要放眼未来3-5年。建议上市公司设定ROE关键目标(比如8%),提升资产盈利效率。提升股息率,考虑制定TSR量化基准值,为投资者回报预期提供具体指引。锚定资本成本进行高质量对话,与投资者共创价值。
回到企业的价值创造:增长率(Rise)、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可持续发展的韧性(Resilience),这三者是推动价值创造的根本因素。
工具与实践
指引所提及的市值管理工具本身是中性的,服务于上述的整体目标。课堂上,两位老师从浩瀚繁杂的海内外资本市场实践中梳理总结出标杆案例展开了深入分享。
在为时半天的闭门研讨环节,四位专家和学员们围绕监管意图、机构投资者的估值体系、“小而美”上市公司以及传统国企的市值管理之路、企业分拆上市、信息披露评级、市值与股价的时间错配、认知错配、董秘的职责、信息错配等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客户反馈
两位老师都不错,讲得很透。课程也很实用。
——肖同学
学院课程反应快、嗅觉灵敏。闭门研讨环节能敞开聊,说得很实际。
——高同学
周老师的课实务性很强。闭门研讨会上,监管老师也很实在,期待能听到他的课。
——胡同学
这个课程很及时。学到了市值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闭门研讨环节,这次邀请到的上交所专家,给了提供了监管视角,很有帮助。此外,模型中ESG部分也很有启示。
——赵同学
课程很赞,都是现阶段企业需要了解的。及时雨,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老师提到的“四个转变”,公司也在实践。
——彭同学
扫码下载最新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