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 > 校友活动
    第六届校友日 | 孙乃树:一课看懂现代艺术
    日期:2024-12-03

    在当今社会,艺术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雅之物,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元素。11月23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第六届“情相聚 爱回家”校友日主题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孙乃树教授为校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讲座——“一课看懂现代艺术”。此次讲座不仅让校友们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屏幕快照 2024-12-03 下午2.48.33

    讲座伊始,孙乃树教授便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他坦言,自己初到会场时有些忐忑,因为这里聚集的都是谈论经济、金融、会计的专家,而他则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艺术教授。然而,正是这种跨领域的交流,让这场讲座充满了别样的魅力。

    屏幕快照 2024-12-03 下午2.48.38

    孙教授首先提到了当前社会的“博物馆热”,并指出很多人虽然喜欢参观展览,但却常常感到“看不懂”。针对这一现象,他从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入手,为观众梳理了现代艺术的起源与演变。他提到,现代艺术大约始于1900年左右,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心灵的压抑、困顿和焦虑。而现代艺术家们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情绪,开始反叛传统,追求表达人的主观情感和本能的力量。

    屏幕快照 2024-12-03 下午2.48.45

    在讲座中,孙教授还通过对比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现代艺术的特点。他指出,传统艺术注重模仿自然、再现客观现象和形象,而现代艺术则更注重表现人的主观情感和艺术家的创造力。现代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描绘物体或场景,而是希望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绘画领域,也深刻影响了雕塑、建筑、设计等艺术门类。

    屏幕快照 2024-12-03 下午2.48.50

    为了让校友们更直观地理解现代艺术,孙教授还展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并逐一进行了详细解读。从梵高的《向日葵》到马蒂斯的《舞蹈》,从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到达利的《永恒的记忆》,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也展现了现代艺术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

    在解读这些作品时,孙教授特别强调了现代艺术中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他指出,现代艺术家们不再追求作品的“像”与“不像”,而是更注重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手法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从而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

    孙教授还提到了现代艺术中的“概念艺术”。他解释说,当代艺术往往强调作品的概念和观念,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和美感。艺术家们通过作品来探讨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状况等深刻话题,并试图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

    讲座的最后,孙教授鼓励校友们要勇于走进博物馆和艺术馆,去亲身感受现代艺术的魅力。他说:“不要害怕看不懂,艺术就是一种感受和体验。当你站在一幅作品前,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它、理解它,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与艺术家产生了共鸣。”

    屏幕快照 2024-12-03 下午2.48.57

    此次“一课看懂现代艺术”专题讲座不仅为校友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现代艺术的平台,更激发了校友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思考。正如孙乃树教授所言:“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慰藉。”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艺术的世界,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美好和力量。

    屏幕快照 2024-12-03 下午2.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