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作为国家级财经领袖培养摇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喜获批准,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授首批审计博士专业学位(专业代码:125700)授权点。这一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学院在学术领域的持续发展,更为我国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次获批将使学院能够开展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等一系列工作,意味着学院将肩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的重任。学院将通过高质量的培养体系,全方位提升审计学科的研究水平,大力推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进程,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筑牢坚实的专业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审计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不断变化的法规要求,对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审计行业的变革,对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将为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审计人才而不懈努力,力求为学员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审计专业领域茁壮成长。
为什么选择我们?
1. 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优势
学院作为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全国首批审计专业博士点,拥有强大政策支持与行业资源。历经20余年发展,学院已形成“应用型高端人才+实践型博硕项目+国际化学位项目”并举的“高精专特新”发展格局。按照财政部确定的“高端培训、学位教育、智库建设”的定位及学院注册会计师培养“专科优势”要求,学院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平台”,采取与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联合“定制化”培养模式,校内博导、行业教师和实践导师协同指导,融合理论前沿、行业洞见与实务经验,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构建审计领域完整知识转化生态。
2. 前沿审计研究方向与数字化创新优势
我们确定了国家治理与审计监督、数字审计机理与应用,以及社会审计理论与实践三个培养方向,对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直面数字经济时代审计变革需求。三大方向协同互补,打造兼具宏观视野、技术创新与实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愿景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领导才能和国际视野,又熟悉中国国情、具备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和系统扎实的审计专门知识与技能、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审计实践中重大和复杂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审计人才。
3. 面向高端审计人才的弹性培养机制
我们建立了面向高端审计人才的弹性培养机制,为忙碌的审计精英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采用4—6年弹性学制,通过双休日集中授课的方式,帮助学员有效平衡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该项目主要面向拥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审计精英,不仅提供专业知识学习,更打造了高端同业交流平台,使学员能够共享经验、拓展人脉,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平。我们实施“申请—考核”多维度精准选拔机制,在评估候选人时不仅关注学术背景,更重视实务经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研究方向与导师介绍
研究方向1:社会审计理论与实践
方向介绍: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社会审计的理论创新与实务挑战,从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基础理论出发,探索现代审计职业发展规律。学生将深入研究企业重整破产清算等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特殊审计方法,了解全球化背景下跨境审计的风险与应对策略,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鉴证服务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意识,以适应多元化、国际化的社会审计业务需求,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导师介绍:
卢文彬,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院长,兼任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3年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会计学博士学位。2002年6月至10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系学习。2004年1月至5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学习。2012年首批获得全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证书。
白晓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中国乡村振兴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监事、中国财政学会绩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5年起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法律硕士生导师、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和2019年财科院MPAcc兼职硕士生导师、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应用伦理专业“行业教师”。
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重大改革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世界银行资助课题、财政部及司局课题等40余项,其中主持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务院法制办委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特殊普通合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财务会计与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管理人制度”等国家经济相关立法项目10余项。2009、2019年在重庆等地方政府挂职期间,主持财政、国资、金融等领域改革项目10余项,多已落地实施。
主持制定涉及注册会计师行业战略、规划、立法、改革、涉外谈判、专业指南、党建等50余项,与之配套的研究报告与文献研究300余万字。翻译审校《欧盟单一市场法定审计师法律责任体系》《IFAC会员义务公告》等专业文献,主持编著《会计师事务所章程合伙协议范本问题解答(102问)》等专业著作10余部,执笔《新中国会计五十年(1999)》第七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专著《注册会计师制度论》2016年获得上海市出版基金资助;《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规律研究》《〈商会协会法〉立法研究》由人民出版社立项,《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胜任能力框架研究》《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研究》由立信出版社立项。
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在《审计研究》发表《AI对审计工作深度影响研究》《独立审计制度假设、概念、理论及其在公共利益导向下的发展》《对注册会计师委托代理关系的综合研究》等,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发表的《试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三层框架》《法定审计制度的三种模式》等5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开发各类课程40余门,其中2门分别纳入国家行政学院教材、财政部干教中心教材。2024年开发的《审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审计师职业法律责任法理与实务》入选全国审计教指委审计博硕示范课。
获评财政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巾帼标兵及首批法律人才库。
李颖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被财政部聘为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注册会计师学会首批资深会员(非执业),ICAEW特许会计师,CIS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会计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内部控制、风险与合规管理,审计理论与实践。在《会计研究》、Journal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领域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40余项。兼任《会计研究》审稿专家,《财务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经济研究》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自2012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2017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获得多项全国及学院优秀论文、案例大赛奖项,多次被评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
研究方向2:数字审计机理与应用
方向介绍: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审计转型的前沿领域,专注于数字化时代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探讨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审计难题,深入研究数字环境下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强调财务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系统审计技能的培养,注重审计自动化与智能化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学生将能够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审计挑战,在各类组织机构中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审计效率与质量,推动审计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导师介绍:
刘勤,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现智能财务研究院院长。自1989年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1997年获教授职称,先后在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和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获得博士生兼职指导教师资格,共指导博士生五人,硕士生数十名。
在《会计研究》、IJAI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在财务数字化转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智能财务等领域出版专著20余部,获国家教学成果2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曾于2006年赴美国ASU做访问学者半年。现兼任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智能财务专业委员会主任等,担任《新会计》杂志主编、《审计研究》《中国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研究》等杂志编委,入选财政部大数据及会计人才库。
杨寅,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培养工商管理博士后。财政部财政大数据人才库专家、上海企业发展服务专家、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智能财务专业委员会委员、智能财务研究院秘书长。长期从事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数字审计、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数字化、智能财务等领域的教学、咨询、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软科学基金以及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智能财务、财务数字化、审计信息化等课题多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Information Systems》《会计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财政部优秀论文二等奖。参与出版财务数字化、智能财务、财务共享等著作十余部。
研究方向3:国家治理与审计监督
方向介绍: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视角,探讨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发挥。通过对政府治理结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和财政投资绩效管理等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宏观政策导向、把握公共资源配置规律的能力。旨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培养具备战略思维和监督能力的高层次审计人才。
导师介绍:
刘凤委,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财政部可持续披露准则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注册会计师(CPA)、财政部会计人才库专家、上海市青浦区拔尖人才,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资源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会计分会理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和企业咨询研究课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财经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税务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并曾荣获国际管理协会最优论文奖,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财政部“三优论文”评选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章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财政部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评标评审专家。先后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育才奖、财政部“三优论文”评选二等奖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财政部部省共建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创重点项目、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3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研究领域为绩效审计、现代财政制度、政府采购理论与实务、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理论与实务。先后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购报》等期刊、报纸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
赵敏,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财政学会理事、浦东新区财政学会理事等。
近年来主要从事绩效管理、绩效审计等领域相关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金融与财政管理领域,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并长期担任财政部预算司、财政部监督评价局、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全国多地财政部门、地方人大的财政及预算专家。
先后在《财政研究》《亚太经济》《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方面的论文近10篇。此外,还承担了财政部部省共建课题《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研究》《事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等,同时还承担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课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审计专博报名通道:
https://www.snai.edu/pd/ 或 https://pdapp.snai.edu/login?redirect=%2Findex
报名截止日期:2025年3月20日
咨询电话:021—69768000转68233;021—69768000转6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