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课堂内外
    学海泛舟 | 赵茹: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校财务管理
    日期:2025-03-19

    作为一名“中年”新生,我怀着憧憬、期盼、好奇又有些忐忑的心情迈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大门,参加江苏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行政事业类二期班的首次集训。

    在本次集训中,我对李猛老师讲授的“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课程有所感悟。平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局限于“高科技”这个特点。经过集训,我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意义产生思考。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形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国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切入点,尤其是对致力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而言。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与人才深度融合的聚集地,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贯穿各项经济业务发展全过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育财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第一,建设高水平财会人才队伍,推动会计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一是提升财务人员职业素养。财务人员应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财经领域的重要政策文件,掌握高校财务发展趋势与要求,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敏感性。

    二是加强业财融合,打破职业的传统认知。不局限于“算账”“管钱”本身,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内部走向外部,打破智能管理条块,深入了解各个部门、各个学院的业务活动,提升财务决策、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更好地“算账”“管钱”。

    三是强化财务人员的忧患意识。自学或者单位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培训,将财务与法律、财务与人工智能技术等学科结合起来,从而适应新时代技术发展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

    第二,加快智慧财务建设,以新技术激活财务动能。

    一是整合财务信息化平台,构建以智能报销系统为应用层,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系统为控制层,以资金管理、业务管理为链路层,以智能审核、稽核、智能报表为功能层的财务信息化服务圈,提升财务活力。目前,我所在高校已构建“审批不见面、报销可智能、投递不用跑、状态可跟踪、到账有提醒、事后好查询”的报账信息化服务体系,但是在投递环节还需要依靠人工,没有完全实现“解放双手”。

    本次集训之后,就智慧财务建设问题,我在网上查阅相关材料,并与兄弟院校的财务同仁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研究与交流,我发现,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上,我所在高校仍需继续探索。比如,引入财务机器人,解决人工投递问题,帮助师生“解放双手”;提高内部工作效率,让制单人员从海量的做账任务中解脱出来,实现自动制单、复核、付款,全面推行报销业务全流程自动化。

    二是与学校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充分利用校内信息技术人才,共同开发适合学校的财务软件或者程序;挖掘现有财务软件功能,通过制作数据提取模板,服务财务大数据分析。

    第三,挖掘财务数据的引领及决策价值,真正发挥数据治理价值。

    一是通过收集整理全面、准确的会计核算数据,把数据变成信息,建立数据可视化管理体系,为决策提供依据。立足会计核算数据库,通过分析各部门当年的经费使用情况,结合预算绩效目标,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提供依据;通过分析经济科目支出流向,判断支出潜在风险点;通过分析学校收入类别及完成进度,挖掘学校收入新的增长点等。

    二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抓取、报告的自动生成。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应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和更多担当。

    1

    2

    3

    作者 | 赵茹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承办的江苏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行政事业类二期班学员,供职于徐州医科大学

    来源 | 中国会计报,首发于《中国会计报》3月7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