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会计领军人才六期班的第五次集训中,“贯彻落实审计法推进财会与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课程对我启发较大。
审计问题整改措施与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在于经营业绩责任书,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行为进行评价,结合责任书指标内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责任定性,包括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目前,我所属企业对业绩的考核相当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就是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要实事求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辨别,找准症结,找到依据,进行交流,写审计报告,最终进入整改程序。
一是高度重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通过审计发现问题,能够有效规范和提升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这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从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整改机制、整改措施等方面加强管理。
二是合理划分审计发现问题类型。根据审计发现问题是否可以整改,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合理分类,对可以整改或者通过问责整改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划分为审计发现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对于已经无法整改或短期内难以整改的问题,可在审计报告中划分为审计发现风险提示,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关注和防范,但不列入整改台账,避免出现硬性整改或虚假整改。
三是规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标准。部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标准掌握不一,有的整改措施过于宽松,有的整改浮于表面,没有实现审计整改的目的,审计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应该明确相关问题的整改标准,指导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发现问题整改。
四是推行审计问题整改内部通报制度。每季度对审计项目进行梳理、总结,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责任人、整改计划、整改措施、整改成果通过审计简报、总经理办公会汇报等形式在公司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通报,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将问题整改落到实处。
五是紧盯问题质量。对审计问题的定性要准确、规范、具体,避免使用过于宽泛或笼统的表述;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由表及里,帮助被审计单位有序推动一类问题的化解与处置。
六是制定审计整改方面的实施细则和协调管理机制。要明确总部、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的整改职责,并且与相应的薪酬绩效考核挂钩,强化刚性约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整改方案,对审计问题分类制定个性化措施,包括立行立改、立查立改、阶段性整改、持续整改长期坚持等方面。
审计整改牵头部门要提高执行力,定期检查审计整改成果,并向公司领导、党委报告。实行总部职能部门首要负责制,对所属企业、项目部的整改负有监督督导责任。同时,建立整改不力问责机制,按照慢作为不作为也是纪律问责的范畴,建立与纪检、巡察、大监督的协同贯通机制,必要时对整改单位下达协同督办函,共同协同,协作补位。
开展审计问题“回头看”行动,按照“六个不放过”的原则,保证审计整改落实落地落细,进一步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七是要求被审计单位依据整改方案制定具体的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具体措施、计划完成时限等,在规定时限内向审计部门报告,直至所有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完毕。
未在规定时限内整改且未说明原因或原因不充分的,未及时报告审计整改结果并造成不良后果的,整改工作满意度测评结果较差的单位,在公司组织下,审计部门会同党委办公室、纪检、组织人事或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施约谈。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防止材料整改、数字整改的虚假整改,防止整改不彻底、整改后再犯和出现反弹。
八是建立整改的联动机制。建议定期与相关监督部门共享整改情况,有些整改问题涉及其他监督部门可共同督促整改,进一步细化各监督部门监督事项清单,强化对关键部门、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的日常监督,将审计整改与“大监督”工作、推进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等统筹协同、系统推进,有效提升综合监督工作效能。
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实际上,审计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及工作态度将显著影响审计成果与审计质量。该如何培养“能查、能写、能说”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一是加强审计理论、会计准则、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
通过模拟审计项目、案例分析、现场实习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专门的写作课程,教授审计报告的撰写技巧,同时,鼓励多写多练,提高写作水平。组织演讲、辩论、模拟汇报等活动,提升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加强对沟通技巧的培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各类审计项目,特别是复杂、重大的审计项目,通过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审计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果显著的审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将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与其综合素质挂钩,鼓励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目前,审计领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确保审计人员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同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三是建立审计人才轮换机制。为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可以定期对审计人员实施轮岗,帮助他们丰富业务知识和审计经验。
四是完善本单位审计人才库。探索将参与审计项目作为人员晋升的主要条件。推动人才库成员积极参与审计。有计划地抽借二级单位工程、经营和财务专业人员到审计部交流学习,通过以审代培方式,逐步打造出多层次、多专业的审计人才。
五是鼓励审计人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掌握审计发展的前沿动态,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引导审计人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段式思路开展审计工作,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会计报》3月14日11版
作者 | 柯武敏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承办的江苏省第六期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学员,供职于中化学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来源 | 中国会计报,首发于《中国会计报》3月14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