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 > 校友故事
    EMBA22期朱振华:少有人走的路
    日期:2025-03-27

    人们往往不喜欢挑战和磨难。看看我们的用词忍受“磨难”,就知道我们是有多讨厌生活中的苦难了。

    当然这是人之常情。很多的企业家能够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性格特质——如专注、坚持,不愿放弃,最终取得成功。古文中曾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这些说的都是我们只有经受过苦难的磨砺,才能够成才。  

    其实,这些都只是对于“痛苦”、“磨难”、“苦难”的基础理解。如果我们从更高的维度上看,“苦难”更像是一层糖纸,里面包裹的却是命运的礼物。当你越过命运带来的挑战与苦难,才能拿到命运给你的馈赠。  

    EMBA 22期学员朱振华的人生,就是从糖纸中不断汲取馈赠的过程。

    1

    意外的京东方之旅

    2008年朱振华毕业时,主攻“应用物理”专业的他,其实很早就拿到了offer。因当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多,在京东方集团来校招时,他的同学就把他的简历一起提交上去了。

    结果,京东方集团对这一批山东建筑大学的学生非常满意。因此,朱振华意外地拿到了京东方集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对我们这批山东孩子而言,能够去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工作,是一种梦想。有机会去北京工作,无疑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选项”。

    就这样,朱振华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第一次成了“新北京人”。自此,他便开始了第一次人生奇幻之旅。

    刚进入京东方集团时,公司还不是面板行业的巨头。那时,京东方一边在拼命抢占市场,一边在大力建立新世代产线,属于长年负债累累的状态。朱振华回忆道,“起初自己工作起来也没有很顺手。虽然应用物理是非常好的一个专业,但是听名字你就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动手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更适合在研究室或者科研院校里工作”。

    因此,与同一届进入京东方集团的工科毕业生们相比,他就要吃力很多。很多新设备要调整,新工艺要测试,这些朱振华却从未干过。工科的同事们则是轻车熟路,起点完全不一样。就这样,朱振华在京东方被“虐”了三年后,他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节奏,对各种工艺流程也了如指掌。“我经常没事就去京东方的图书馆里呆着,所以对OLED面板产业以及各种设备、工艺流程,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自此,小白工程师终于熬出头,成为了技术主管。工作上已然安稳,但因其结婚生子,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因为京东方并不高的工资,朱振华不得不开始面临生活上的窘迫。

    2

    “意外”成为销冠

    “本来想着在京东方内部换个岗位。但当时没有特别好的换岗机会。于是,我就想着跳槽换个销售行业的工作,这样收入可以高很多。即便失败了也不可怕,大不了回山东老家”。朱振华说。 

    当时,朱振华因工作经历顺利换了一份售前工程师的工作。结果,没想到新公司销售不佳,并没有太多的客户可以服务。他便越过销售人员,自己跑起了客户,还一不小心成为了“销售冠军”。

    “其实成为销冠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京东方这样的制造业工作过,又是负责设备和工艺这一块,我就是重度用户。对于销售目标客群,比如高校里研究室的老师和教授们,我太了解他们的需求了。因此,对接起来非常轻松,并且还能高效满足他们的需求。”朱振华说。

    好的业绩,帮助他减少了自己生活中的经济压力。但因机缘巧合,他又开启了一段更神奇的创业之旅。

    他的一个朋友在家乡包了3000亩地,正缺一个得力的主管。而朱振华作为一个100%的农村娃,又有大公司的工作经验,正巧与之匹配。因此,他被朋友一顿劝说,成功变成了一个职业农场主。他原以为可以在广阔天地中好好实现一下自己“高科技农业”的梦想,结果又是一次磨难,该项目最终亏损了600万。朱振华看着满地被拆掉的设备很感慨,本以为自己很了解这个行业,结果却在自己最熟悉的自留地里翻了船。

    当然,当时的他,还不知道命运在这段苦难里,给他留足了馈赠。第二次创业,在朋友的支持下他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但结局也不如预期。2013年,朱振华同时在香港和北京成立了贸易公司,开展检测仪器的代理业务。这个高大上的香港高科技公司,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其实就是他一个人。干的还是老业务——高科技设备的销售。但是他没想到,因多种原因,如今的市场已然不似原来那般欣欣向荣了。

    连续两次失败,不管是谁,都会开始怀疑自己。朱振华当时亦是如此,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正在彷徨无计时,朱振华收到了老同事的电话,京东方当时引入的一批新设备,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在七年以后,已经成了老设备。很多配件遍求无着之外,还会出各种问题。另外,随着新面板世代的出现,工艺流程全部都需要尽可能地优化与升级,他们急需朱振华这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没有任何犹豫和考虑,朱振华就接下了这个需求。“当时并没有功利性的想法,觉得这是一个业务,纯粹是对老同事的帮忙。”结果,后续竟然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慢慢地,这也就成为了自己公司的一笔正式业务。

    3

    命运的馈赠

    以上种种历练,皆是馈赠的铺垫。从一名纯朴的大学生,到工厂里单纯的工程师,深喑顾客需求的销售冠军,品尝社会与人性苦涩的项目总经理,再到被大环境断崖式打击的贸易公司老板,其实朱振华已经完成了一次次的蜕变。

    因为京东方长期跟踪和预测全球最先进的面板技术,甚至已经开始引领和创造全世界最前沿的面板世代, 朱振华一不小心,就进入到了全球最新的柔性屏OLED的制造工艺行业里。因为朱振华长期跟踪这个行业,也对客户的设备和生产需求极度了解,几年后他的公司迅速地帮助客户突破了一个工艺难题,申请了专利,直接成为全球仅有的几个解决方案供应商。2019年,朱振华旗下的玛尔斯拥有专利的弯折测试机横空出世,成为折叠手机生产商绕不过去的寿命测试设备。在长长的全球级别的柔性OLED的生产价值链上,苏州知睿在最关键最有价值的链条上,切下了很薄很薄一个切片,几乎透明,但是绕不过去。“一米宽,但一千米深”。在折叠手机这个新市场,一举成为头部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这样的技术深度,一举成就了朱振华旗下公司玛尔斯的行业地位。

    2019年玛尔斯开始陆续供货头部厂家,如联想,OPPO、华为、荣耀这样的巨头,都陆续使用玛尔斯的工艺和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从苏州知睿精工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就能看到这一路的高歌猛进:

    1. 2016年,苏州智睿的前身(香港垒睿)与日本湘南签订ELA Window独家代理协议;同时开展精密检测设备(AFM、FIB、SEM等)代理。

    2. 2017年,苏州知睿参与创立玛尔斯MARS,开发柔性AMOLED屏幕的寿命测试设备;成立东京分公司。

    3. 2019年,苏州知睿筹备开发AMOLED Online表面纳米测试系统;筹建苏州总部;和湘南签订协议,筹建Window生产线。

    4. 2020年,Windows投产&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5. 2021年,国产原子力显微镜成立子公司,购买大学研发成果,全力开展产业化运营。

    6. 2022年,参股镓耀半导体,助力氧化镓外延的产业化。

    7. 2023年,国内首台计量型12吋原子力显微镜开始交付客户。

    8.2024年,超薄型AFM批量交付;侧壁测量技术交付头部存储客户。到目前为止,苏州知睿已经开始在全国布点,苏州、西安设有生产基地,北京、成都、深圳、武汉、香港、东京设有办事机构。

    到2024年,朱振华的苏州知睿营收超过了一亿人民币。

    4

    更深的布局

    飞身一跃,用一段技术的惊险冒险,成功的完成了0到1的挑战。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当然会有人说,一次的成功,也许是运气。但不如说是随机性的成功。因为,无限次的重复历经苦难的过程,不抛弃不放弃,从1到10,再到100,这本身并不容易。

    朱振华觉得,就像物理学一样,压强在一个极小的面上,产生的压力就会强大无比,切花岗岩就如同切棉花。只要他们专注在OLED面板的相关工艺和生态上,技术的领先就可以让他们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找到一步步扩张的基石。而他们也已经为下一代技术的变化,开始进行布局甚至收购。

    朱振华坦诚道,2024年是他压力最大的一年。因为过去一无所有,冒险的损失预期接近于0。而现在一次收购,损失预期就上升了一亿倍。他也因此睡不着觉。

    但是,在创新和奋斗的过程中,即便有艰难困苦,也必须往前走,不能驻足停留。

    其实,英伟达的黄仁勋也表达过类似的概念,就是“零亿市场”——极小众但是高潜力的市场。类似显卡的发明是为一小群游戏爱好者,GPU的发明是为了一小群追求高算力的科学怪咖而设计的。一开始这些市场的价值几乎为“零”,但是没想到最终却打开了一个万亿市场。

    不走别人走的大路,独辟蹊径,走一条人迹罕至,少有人走的路,走一个“窄门”,做一个一米宽,一千米深的生意,也许才是一条正道。

    5

    上国会之旅

    把公司总部迁到苏州以后,朱振华就有了读EMBA的想法。毕竟从一个主攻应用物理的理科生,到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和CEO,跨度还是非常大的。

    经过一位行业大佬,也是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项目第一期校友的推荐下,他顺利来到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攻读EMBA硕士学位。

    学习期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为企业家设立的战略管理、会计、金融类课程。教授们的悉心讲解,给予了他极大地冲击,不仅重塑了管理模式,更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尤其是,金融学对于风险的计算,企业管理对于机会的把握,是两套完全不一样的视野。有体系的企业管理学说、严谨认真的会计学说,以及为了应对风险而产生的金融学学说,让朱振华重塑了各种认知。

    与很多EMBA项目一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给大家精心安排的第一堂课,TECHMARK挑战赛,给朱振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TECHMARK模拟了混乱及不透明的商业环境,赋予不同角色不同的功能和定义,而且小组成员,又是一群刚刚认识不到一天的学员,彼此间的协同就成为了极高的挑战。这种亲临其境的挑战,会重新唤起每一位在职场里历练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高级管理人的热血感。他们会发现自己学习了许久的所谓战略、管理、运营,在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里,其实还是不够的。这也为后面两年的EMBA项目学习,种下了勤奋的种子。

    题后记

    朱振华校友的奋斗故事,让人无限感慨。一方面是奋斗初期的平淡、挫折和不如意,这种历经苦难的故事,任何一位新北京人、新上海人、新苏州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引发无限遐想。另一方面是成功入口的欺骗性。几次不如意的创业,面对来自事业、生活的压力,大部分人会错过最后的机会入口,毕竟从表面看并无大的商业价值。但他仍然坚持不懈,从一次次的挫折中,搭建自己的起跳点。

    朱振华用耐心撑起了苦难的船帆,在浩淼无际的海浪中,找寻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