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建设 > 智库建设动态 > 专家观点
    乔嗣佳 |《中国经济时报》: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 助力消费增长 【2025年3月21日】
    日期:2025-04-03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消费市场面临增长动力不足、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等问题,内需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能够直接增强居民的消费支付能力,刺激消费增长,助力实现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有助于引导消费资金流向消费升级领域,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优化偿还方式、有序开展续贷工作,能为消费者提供更稳定、灵活的还款安排,减轻还款压力,增强消费信心和意愿。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乔嗣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称,商业银行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要妥善处理“加大”与“合理”的关系,确保信贷供给的扩大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加大”应是在市场需求明确且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精准投放。金融机构应依据不同的消费场景需求,为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兴消费领域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如新能源汽车分期、文旅消费一卡通等,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应优化资源配置,例如,单独设立服务消费信贷额度,确保其增长速度不低于整体贷款平均水平。

    “合理”要求银行在额度、期限、利率等关键要素上采取灵活策略。银行需提升风险识别能力,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因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导致不良贷款的累积。对于信用良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借款人,银行可协商调整还款计划或提供续贷支持,但必须严格审查其还款能力,防止风险的蔓延。

    在叶银丹看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定精细化的营销策略,对风险敏感的业务进行严格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确保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要严格贷款用途审查,加强对消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测和管理,确保资金用于真实、合理的消费支出,防止被挪用于购房、投资等非消费领域,避免资金用途偏离导致的风险积累。

    谈到商业银行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叶银丹认为,一是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特点,开发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信贷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场景(教育、医疗、旅游等)和消费群体(年轻人、老年人等)设计专属贷款产品,提高产品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优化风险评估体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利率和期限,同时加强贷后管理,及时预警和处置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三是加强合作与资源整合,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获取政策支持和消费场景资源,提高消费信贷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吸引力。四是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积极建设和强化客户服务文化,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服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服务体验,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乔嗣佳建议,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需从多个层面同步进行。首先,金融机构应加速产品创新进程,针对新兴消费场景开发综合性金融工具。例如,针对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推出“消费+金融+场景”定制化产品。同时,加强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消费领域的信贷支持,以稳定消费供给主体。

    其次,降低融资成本是增强消费信贷吸引力的核心。银行可优化贷款定价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并利用金融科技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整合,以降低消费者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最后,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政策协同工作。要严格规范贷款合同条款,明确展示综合融资成本,借助金融产品查询平台,进一步提高透明度。

    174365787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