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拾光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SNAI > 校史拾光
    孙铮教授忆筹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日期:2025-06-11

    编者按:2024年4月19日,上海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孙铮教授,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筹备期的教学负责人(时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主任)的身份,应邀接受学院校史馆筹备访谈。访谈中,孙铮教授回顾了学院创办之初的奋斗历程,讲述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汇报的难忘经历,还移交了一批校史档案资料,并为学院题写四句赠言。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刊发,以飨读者,共同汲取前行的力量。

    孙铮1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余载。1998年8月初,结束美国访学归国仅仅三天,我便接到汤云为校长的来电,委派我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上海培训中心(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前身)的筹建工作,负责教学与教学管理。那年我39岁,虽已在会计学界耕耘多年,但面对这项国家战略工程,仍感重任在肩。

    孙铮2

    调研学习,仓促迎考

    1998年9月23日,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的委托,李岚清同志专程来上海调研学院筹备情况,要听我们汇报工作。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特别紧张,因为我接手学院教学筹建工作才一个多月,一切都在混沌摸索之中,就连最基本的培训课程计划该如何安排,心里还没有谱。毕竟我们过去长期从事的是学历、学位教育,与人才继续教育、干部培养完全是两码事情。对于毫无经验的我而言,要开启这项工作真是困难重重,毫无头绪。

    于是我一头扎进调研工作,连续数周走访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海办事处,向资深合伙人虚心请教。从培养注册会计师所需的课程体系,到培训内容的设计思路,从培训课程的开发流程,再到师资队伍组建的难题,每一个关键环节我都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获取经验的机会。尽管做了大量调研,可当真正要在短时间内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时,我才发现困难远超想象。就像被人赶着上架的鸭子,只能硬着头皮从无到有地去拼凑,那种艰难与无奈,至今仍历历在目。

    李岚清同志是我这辈子见过的级别最高的领导。面对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我心中难免忐忑,反复在心底追问自己:如此重任,何以落于我肩?可忐忑归忐忑,任务当前,唯有鼓足勇气,全力以赴,期望能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一份不至于太过难看的答卷,为学院的筹建之路踏出坚实的第一步。

    犀利诘问,冷汗涔涔

    李岚清同志来听取汇报,我们连一个合适的汇报场所都没有。后来经过协调,安排在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北一路校区的一个小型会场。事前,我特意针对他可能关注的问题做了些准备。然而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准备实在是不够充分。

    会面时,李岚清同志直视着我问:“你上课有没有教学生做假账?”当时天气闷热,我身着西装、打着领带,听到这个问题,瞬间大脑一片空白,整个人都蒙了,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紧张得内里的衬衫很快就被汗水湿透。直至今日,我都不太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具体是怎样回应的,只模糊记得我表示自己绝对不会教,强调这事与我没有关系。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便到了现在,仍有人向我提出类似疑问。

    随后,他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假账那么多?”我没有当场作答,但心中暗自思忖,做假账这种行为,往往是相关人员在利益驱使下“自学成才”,并非通过正常教学途径习得。只见李岚清同志随即转过身,面向参会的各级领导,说道:“这就是我这次来的目的。”他并未用那些大道理、大口号或者宏大叙事方式,去阐述创办国家会计学院的重要意义,而是从假账泛滥这一现实痛点切入,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治理体系。其中,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准则建设至关重要。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主要依靠两类专业力量:一是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他们严格遵循会计准则,规范编制财务报表和信息披露,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完整,从源头上杜绝财务造假。二是注册会计师,他们依据会计准则,运用职业判断和审计经验,对财务状况进行独立核查,确保市场财务信息真实可靠。

    这些观点清晰且深刻,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那一刻,我深切领悟到国家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的战略考量,也更加明晰筹建国家会计学院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原本,我还想着兼顾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两边的工作。但从那时起,我便将几乎全部精力都投入学院的教学工作当中。

    多方聚力,敢作敢为

    李岚清同志视察期间,除了时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外,还有两位上海市领导陪同并听取汇报。其中一位是时任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分管教育、文化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另一位是时任副市长周慕尧,负责教育、卫生、体育和文化等事务。我深深感受到上海市政府对学院的筹建工作高度重视,并且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当时上海有这样一批干部,他们秉持着敢作敢为的行事风格,富有锐意进取和勇于创新精神。尤其是时任市财政局副局长的蒋卓庆,年轻有为,才华出众,全身心积极投入学院的基建工作,在整体规划方面推进得相当出色。他的创新理念和改革的闯劲,令我十分钦佩。在这一点上,我这教书匠确实比不上这些实干的干部们。我仍清晰记得,当时市财政局牵头的学院基建指挥部特意聘请了加拿大的建筑设计公司,提供了好几套方案,其中设计出了一个形似船尾的独特造型,颇具创意。

    孙铮3

    学院筹建时,第一个办公地点设在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北一路369号校区商学院3号楼。这里有两间办公室,我在里间办公,我的助手也是我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卢文彬则在外间。为了彰显学院的国家使命,立足国家立场、着眼大局谋划发展,我专门找人制作了“国家会计学院”铜牌,郑重挂于门口。后来,我把办公室安置在毗邻的4号楼,每天守望这座承载着创业记忆的楼宇。这块见证历史的铜牌也一直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陪伴我度过无数日夜。2023年,我将铜牌重新挂回旧址,拍了照片留念,虽然万分不舍,后来仍将其移交给了已经担任学院院长的卢文彬。现在3号楼依然还在那儿,我衷心期盼它能作为创院的根脉之一,永久保留。

    我常说,办教育和办企业一样,都是创业——创办一项伟大的事业,创业精神不可流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是党和国家通过特别决策和特殊路径精心创办而成,彰显出鲜明的时代背景与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学院的筹建起步,就是一部汇聚国家意志、展现集体智慧且饱含奋斗精神的创业史。我希望学院全体教职工务必牢记初心使命,切不可辜负前人的艰辛探索。

    为此,我谨以“会计财务”藏头诗相赠,愿与诸君共勉:“会英才而育之,计韬略而兑之;财达三江济天下,务实取义铸士魂。”衷心祝愿学院在新时代续写华章,培育兼具“计利天下”格局与“账清笔正”操守的人才,永葆“不做假账”的立院之本。

    供稿:推广发展部 樊允路、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