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课堂内外
    集训心得:从“账房先生”到“教育投资人”的转型之路
    日期:2025-06-12

    在传统观念中,高等院校的财务人员更像是“账房先生”,被动核算思维长期占据主流,更多的是关注账本里的数字增减、流程中的签字盖章、制度里的条款约束。

    如今,教育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而来,高校财务人员急需一场“头脑风暴”——将企业家精神引入日常工作,让财务部门由“经费管家”升级为“教育投资加速器”。

    从“分钱”到“投钱”:资源的精准分配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在于突破既有框架,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新价值。基于此,高校财务工作应实现三重思维转变。

    一是建立“投资视角”。预算分配由传统的“分钱思维”向现代财务治理需要的“投资思维”转变。通过建立预算项目库,从学科交叉潜力、成果转化预期、社会效益等维度进行量化分析,实现资源的精准分配。比如,在拨款前,先评估该学科是否有跨界潜力、成果转化前景如何,像筛选股票一样考察其长期价值。

    二是强化“用户导向”。财务部门不应是规则的“复读机”,而应成为学术合作伙伴。通过需求调研、服务设计、流程再造,将繁杂的报销流程转化为“科研全生命周期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报销中解放出来。比如,在科研人员需要的设备采购、国际会议举办阶段主动提供支持。

    三是搭建“教育朋友圈”。财务不应局限于校内资源循环,而应成为连接政府、企业、社会的“价值枢纽”。通过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圈”,整合政策资金、社会资本、校友资源,努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联动。比如,联合企业设立创新基金,促成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从“系统操作”到“数据生态”:财务工具的迭代跃迁

    企业家精神强调“有效失败”与快速迭代。因此,高校财务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三大支柱。

    一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工具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资源投入权重;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培养成本,优化招生结构。比如,我所在学校以麻醉学为金字招牌,临床医学、药学、影像学为传统强项。基于此,未来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工具预测其发展趋势及预算执行情况,自动为相关学院追加预算。

    二是区块链保驾护航。建立“学术诚信链”,保障科研自主权,实现经费使用的全程可追溯;定制资产的“电子身份证”,简化调拨流程,让设备共享更高效。

    三是打破数据壁垒。打破人事、教务、财务系统间的壁垒,计算出培养一名学生的“全周期成本”,为招生决策提供依据。

    这些工具革命不是简单的系统升级,而是财务治理范式的底层变革——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从事后核算转向过程管理,从部门割据转向生态协同。

    从“账面数字”到“价值活水”:教育资源的资本觉醒

    高校资产不应是沉睡在账面上的数字符号,而应成为价值创造的“活水”。教育资源的资本化运营,不是简单的逐利行为,而是知识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

    一是盘活闲置资产。将闲置校舍、体育场馆等资产打包成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像收房租一样获得长期收益。既盘活存量资源又获得持续现金流,反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当然,其前提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尝试。

    二是知识资本转化。建立“收益共享”机制,将专利许可收入与研发团队挂钩,激发创新动力。

    三是创新生态培育。学校和政府、企业共建创新园区,吸引社会资本,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转化。

    这种价值重构不是对公益属性的背离,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保值增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循环体系。

    从“后视镜”到“透视窗”:管理视角的维度升级

    企业家精神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载体。高校财务团队应实现三重进化。

    一是角色转型。财务人员要从“核算员”转型为“战略顾问”,深度参与学科建设规划、科研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比如,协助二级学院设计学科交叉项目预算。

    二是能力升级。引入具有创投经验、产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建立“财务创新实验室”,研究前沿资源配置模式。

    三是文化重塑。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对大胆创新的方案给予奖励,让财务人员敢想敢试。

    这种组织进化不是简单的职能调整,而是财务职能从“支持体系”向“驱动引擎”的质变——财务部门不再只是规则的守护者,更是教育创新的赋能者。

    当高校财务工作者开始用投资人的眼光评估学科建设价值,用产品经理的思维设计服务流程,用企业家的胆识推动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逻辑将被彻底重构。这种重构不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而是通过引入市场思维、运用现代工具、创新治理机制,让有限的教育资源产生指数级的价值溢出。企业家精神在高校财务领域的实践,正是对“大学之道”的时代诠释——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 | 赵茹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承办的江苏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学员,供职于徐州医科大学

    来源 | 中国会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