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刊《WE》2025年上半年刊文章。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总有一群人勇立时代潮头,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矢志不渝的坚守,在不同岗位上书写生动的奋斗长卷。他们的故事,沉淀为学院精神的厚重底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SNAI人,在新时代中破浪前行、续写华章。
薛许红:志愿服务的幕后之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一名党务干部,在党委办公室的十二载,薛许红用心对接市级机关宣传部、组织部等五大条线,架起政策落地“高速路”,编织上下贯通“联络网”。谈及初到党办时承接的首个专项任务——组建上海世博志愿者服务队,她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感动的光芒。
那是2010年4月,学院党委接到上海市市级机关工委的通知。在前辈赵久霞的指导下,薛许红以组织员、服务员和宣传员等多重身份投入工作。面对上级重大部署和工作要求,她上传下达,统筹协调,成为团队工作的核心枢纽。每一个方案的反复推敲,都凝结着她对细节的执着。每一次人员的合理调配,都倾注着她对责任的坚守。
时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大慰高度重视,亲自动员,一席话点燃大家的热情。在“处长带头、博士上岗”的感召下,学院地铁执勤团队迅速集结。从首批15位先锋如期到岗,到后续持续注入新生力量,在长达210天、累计630班次的服务中,薛许红全程陪伴。烈日下协调物资补给,风雨中应对急难状况,她甘做团队“贴心人”。
老党员管海强身先士卒,主动扛起121个班次;蔡志伟舍弃节假日,将付出淡然归结为“应尽之责”;值晚班的老师们披星戴月,次日又迎着晨曦返岗。他们的身影,成为地铁沿线最温暖的路标。这份坚守终有回响。徐晨日记引发广泛关注,媒体纷纷报道,常熟路站长也发来表扬信。“工人先锋号”的荣光、“三等功”“嘉奖”的多人次表彰,既是对团队付出的集体礼赞,也是对薛许红幕后耕耘的无声认可,更是全院上下齐心、奉献社会的有力见证。
宋茜:远程教育的铿锵行者
2002年,当互联网教育还在混沌中摸索,宋茜所在的远程教育中心率先试水CPA考前辅导线上平台。彼时,团队不足十人,却要挑起平台和课件设计、组织老师录课、对接技术开发等多项重担。宋茜更是身兼数职,化身耐心细致的客服,为学员答疑解惑。
无数个深夜,办公室的白炽灯与星光交织,键盘敲击声伴着窗外的虫鸣,她如执着的匠人,反复打磨页面,逐字核对文案。困倦时,掬起冷水洗把脸便能重燃斗志。网站上线之夜,为减少对学员的影响,团队特意选择在万籁俱寂的凌晨上线系统。饥肠辘辘的他们反复调试,在冷色调的屏幕光下熬红了双眼。当页面跳转成功,欢呼声冲破夜色,那是属于创业者的荣耀时刻。宋茜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松弛,伴着泡面的香气,品味着奋斗的酸涩与胜利的甘甜。
2012年,学院计划开拓重庆会计继续教育在线培训市场。面对早已占据一席之地的强劲对手,宋茜主动请缨奔赴重庆。她似无畏的战士,背着厚厚的资料,穿行于重庆三分之二的区县。蜿蜒的盘山公路,陌生的拜访场景,异样的接待目光,都没能阻挡她的脚步。在长寿区财政局,一位老科长指出培训课程学时计算过细的问题,她当即调整策略,将学时简化成整数。凭借这份机敏与果敢,成功打开市场局面。这一年,重庆项目成果斐然,成为学院继续教育的标杆。
如今,远程教育蓬勃发展,回望那些通宵奋战、四处奔波的岁月,不仅是她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代人在教育新领域披荆斩棘的拓荒传奇。
杨贵荣:智慧转型的书香领航
在SNAI智慧图书馆的穹顶下,当师生们轻点手机畅享百万文献时,杨贵荣馆长的贡献不容小觑。她以“读者第一”为信条,将传统书库升级为智慧中枢,用创新服务重塑知识传播的范式。
从实体馆藏的规划者到智慧化转型的领路人,杨贵荣创新推出“学科文献精准推送”,积极响应学院“书香校园”倡议,并全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将严谨治馆、服务育人融入图书馆的精神血脉,让知识的甘霖滋养每一位读者。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杨贵荣以敏锐的洞察力,开启图书馆的转型之旅。历时一年多的深度调研,她带领团队锚定“云端服务”战略,于2019年引进超星智慧图书馆体系,构建“LSP平台+门户网站+VPN+学习通”四位一体的服务矩阵。作为上海地区首家智慧图书馆,它标志着传统图书馆向数字服务的跨越发展。馆藏资源打破物理围墙的限制,师生在校内外实现“一键直通全球知识海洋”的创新图景就此展开。移动图书馆系统与学习通APP的深度融合,让歌德电子借阅机在教学楼绽放数字之花,更让“掌上图书馆”成为现实。
当智慧服务成为日常,杨贵荣始终清醒:“唯有跟上时代,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不负读者。”她留下的,不仅是云端技术设施、师生指尖流淌的便捷,更是勇于创新的精神标杆。从实体到云端,变的是服务形态,不变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初心。她对事业的炽热情怀,让图书馆不仅成为技术迭代的试验田,更是服务育人理念的践行地。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杨贵荣用二十五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智慧服务,从来都是技术与人文的和弦,是对知识的敬畏与对读者的深情。
蔡志伟:财务革新的攻坚先锋
2000年,蔡志伟凭借十余年深耕预算决算与财务管理的经验,怀揣着对新征程的无限憧憬,告别了上海财经大学财务处,加入这所尚在襁褓中的学院。
初至学院,在财大369号临时办公,行政财务部仅他一人。申请法人证书、办理车辆控购、银行开户等事务……桩桩件件,皆是从零起步。蔡志伟如同一位孤勇者,在财务体系的荒漠中开疆拓土,甚至因工作错过儿子出生的重要时刻。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付出,化作建立学院财务体系的磅礴力量。
后来,学院迁至青浦新址,身为财务办公室主任,蔡志伟不仅躬亲处理日常会计核算、参与培训项目收费等繁杂事务,更是在财务管理上大胆创新。2003年,他结合院内部门预算经费分级管理办法,通过后台指标账、项目账设置控制,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强化培训类项目收支管理,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反映学院运行情况,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在学院信息化建设上,蔡志伟同样敢于突破。建院初期“一卡通”系统研发失败,但他并未气馁。2006年,为加速学院数字化进程,他与谢冬松、石坤等人携手信息部屈伊春、胡劲波等技术骨干,仅投入二十余万元,便成功开发集收费、门禁、消费于一体的前台注册收费系统。开发期间,组织30余次协调沟通会,结合学院培训业务特点,归纳出“前开票、后开票,归团结算”等多种收费模式,大幅提升学员报到注册效率。高效便捷的背后,是他带领团队“人工+机器”并行探索的智慧结晶。十余载过去,这个平台仍是学院运转核心,见证着财务工作在创新之路永不停歇的脚步。
(供稿:推广发展部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