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无言,大爱有声。 继丹东历史寻根、澳门商海探秘、厦门金融论道之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EMBA“六扇门”知行合一之旅再启新章。2025年6月13日至19日,当上海专家的诊疗方案穿过云层抵达澜沧山谷,当拉祜孩童与傣族老人共捧“防感香囊”微笑,“凡墙皆门”的哲思化作真实的温度——“六扇门”第五站为澜沧江畔的孩童与乡民,叩启希望长明的“星火之门”,以期用微光撕开黑暗,让门后的世界没有边界。
破壁山川:当“学习之墙”化为“公益之门”
从国际经贸困局(丹东)、全球产业联动(澳门)到金融衍生品实战(厦门),校友们以学识为梯,翻越认知之墙。此次云南行,则将“破墙”精神注入公益实践:
翻越“医疗资源之墙”:在澜沧竹塘乡云山村、勐海县八角亭村,校友联合民进黄浦区委医卫支部,创新采用 “全专联合+远程会诊”模式。上海皮肤病专家通过云端连线,为顽固性皮炎村民制定诊疗方案,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共享沪上优质医疗资源。
更深入地,聚焦儿童健康:项目特别联动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专业力量,对当地2000多名儿童进行了大规模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这项关键行动成功筛查出24位亟需治疗的病孩,为他们的及时救治打开了生命通道。
上海广播电台105.7大家帮栏目对此次意义深远的筛查行动进行了全程报道,让这份跨越山海的健康关怀传递得更远。
击穿“教育鸿沟之墙”:于班利村协助“厄莎”助学计划,以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为蓝本,设计“集火种”游戏化测评。校友与孩童并肩协作,在勇气与合作中点燃求知火种,让“教育无界,童心同行”照进现实。
温暖“困境儿童心墙”:深入云山村10户困境家庭,建立个性化帮扶档案,捐赠营养物资,更以长效追踪机制筑起守护成长的“隐形之门”。
门启新篇:公益实践中的商道升华
此次行程不仅是一次爱心输送,更是EMBA课堂的延伸:
健康帮扶的“可持续模式”探索:慢性病管理区设立、防感香囊与中医贴剂捐赠,直击山区“看病难”痛点。校友们亲身参与医疗资源调配,思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破题路径。
民族共融的“文化密码”解读:从拉祜族文化体验(老达保村)到傣族“贝叶祈福”仪式,公益行动因尊重本土文化而更具生命力。校友们于多元共融中,领悟“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发展的深层逻辑。
公益资源的“平台化”链接:联动上海公益组织“阳光善行”、当地机构“澜沧竹蜻蜓”,搭建起沪滇公益协作网络,为后续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落地提供实践范本。
凡墙皆门:以善行续写知行传奇
当校友们在勐海县景真八角亭的贝叶松上书写健康祈愿,当游戏中的拉祜孩童高举“智慧火种”勋章欢笑,“公益之门” 的意义已然超越物质援助——它是商界精英躬身入局的担当,是知识赋能乡村的生动注脚,更是“六扇门”从学术殿堂走向天地大课堂的必然升华。
云山村儿童关爱中心负责人动情道:“你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资和义诊,还是一份沉甸甸的、可持续的希望;更是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连接山外世界的希望之门。”
从鸭绿江畔到滇南群山,“六扇门”的脚步始终印刻着“以学破壁,向新而生”的初心。
当公益星火汇入翻越认知高墙的洪流,EMBA人的视野与格局亦在苍茫云海间辽阔延展。门后风景常新,收官征程—— “虎门风云” ,已在智慧回响中悄然酝酿……
“六扇门”缘起
“六扇门”是上国会17期校友程皓同学受到佛家的一句偈语“凡墙皆是门”的启发。结合当前经济状况下遇到的挑战和阻碍,将这些阻碍视为“墙”,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学习和不断学习来克服困难,于是班级学习活动计划应运而生。项目的主题为“翻墙皆是门”。什么是墙?如何翻墙?就是用不断学习的方法来成就自己,成全他人!这也是设定《六扇门》学习项目组的初心。两年内将会在六个带有“门”字或寓意的城市开展相应的游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