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委: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财政部可持续披露准则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注册会计师(CPA)、财政部会计人才库专家、上海市青浦区拔尖人才,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资源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会计分会理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以下是观点全文:
高考结束后,专业选择成为学生与家长关注的焦点。在决策过程中,一个关键思路在于:所选专业能否构建可持续赋能的成长系统,通过目标引领实现长期职业发展。以会计专业为例,其知识体系的阶梯性、职业认证的完备性及国家培养体系的支撑性,恰能体现这一逻辑。
一、专业选择的核心逻辑:可持续成长系统的构建
现有的教育体系从高中一结束,很多人在大学就已经丧失目标感。个人成长的关键就在于持续的目标感,如同游戏中的“打怪升级”,需通过阶段性目标驱动能力进阶。专业选择方面,优质专业应具备推动个体“持续确立新目标-实现能力突破”的机制。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正体现在其构建的闭环成长体系中。
二、会计专业的成长赋能体系:从知识到职业的全链条设计
(一)知识体系的阶梯性拓展
现代会计已超越“记账”的传统认知,形成覆盖“会计核算-财务分析-预算管理-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的全链条知识体系。从初级会计的基础操作,到中级、高级会计的管理决策,再到正高级会计的战略统筹,知识难度与应用场景呈螺旋式上升,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进阶路径。
(二)职业认证的系统化引领
1.国内职称体系: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及正高级会计师考试,构成官方认可的职业晋升阶梯,每一级别对应明确的能力标准与岗位要求。
2.国际证书矩阵:CPA(注册会计师)、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等国际认证,拓展全球化职业视野,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能力评价体系。
(三)国家培养体系的政策支撑
财政部、各省市地方财政系统以及大中型企业都牵头构建了多层次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行业统筹规划:财政部会计司统筹全国会计人才发展,制定财会领域制度、知识及人才发展规划,从政策层面保障职业路径的持续性与规范性;持续推进会计法律法规即各类财务制度和政策,组织全国性会计知识大赛。后续教育体系:三家国家会计学院承担中高端人才继续教育,在各类证书与职称学习基础上,结合制度、知识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规划,结合优秀企业实践提供各类培养项目,形成“学习-实践-提升”的良性循环;高端人才计划:自 2005 年12月启动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全国乃至各省市和大中型企业都形成了培养系统培养财会人才的经验与路径,通过系统培训推动人才向管理岗、领导岗进阶。
三、会计专业的横向拓展潜力:从财务到战略的跨界融合
除了知识能力在不同职称证书和后续教育支撑体系的纵向延伸,在企业实践中,会计的职能正从财务信息生产——“核算”,转向信息应用——服务“管理”和支撑“决策”的横向拓展。“业财融合” 趋势下,会计人员通过技术工具(如财务数字化系统)释放基础工作时间,深度参与业务流程优化、成本控制与战略决策支持。此外,会计就业的广泛性也是优势,无论在国企、民企、外企及行政事业单位任何组织中都需要财务信息支撑企业运营管理与治理建设。
四、会计是知识不是岗位,学会计不一定做会计
我们专业申报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报什么专业未来就干什么,学会计就是做会计,把会计作为一种专业知识和未来从事具体会计岗位混淆。“学会计不一定做会计”,会计和财务知识是掌握企业管理运营全貌的基础,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不见得就从事会计岗位,有了会计和财务知识做保障,融合法律、外语和相关学科知识,将让你在财经领域发展获得更为坚实的基础。
我国会计人才基数庞大,进入门槛低,人才金字塔底部的大量普通会计人员感觉不受重视。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一定会改变这种人才结构,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型发展,学会计(知识)不是做“会计(岗位)”,而是用好会计(知识)。
需明确的是,我们并非单一推崇会计专业,而是提供一种选择逻辑——会计专业的优势,在于其通过制度设计与体系支撑,为学习者提供了可预期、可规划的成长路径,降低了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综上,高考专业选择的核心,在于寻找能够持续“充电”的成长系统。会计专业凭借其知识深度、认证体系与政策支持,构建了一套精密的职业成长引擎,为追求长期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方向。当然,最终决策仍需结合个人特质,会计这条赛道需要持续的付出,持续的考试与学习,注定了其是艰苦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过长远来看未来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必然,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