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会计语言中寻找中国叙事。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教室里,来自13个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官员正围绕一份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财务报告展开激烈讨论。这不是普通的会计课堂,而是叶建芳教授主讲的《国际会计准则与比较》课程现场。作为中国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学历学位教育项目的核心课程,这门课以“比较”为刃,以“中国实践”为魂,在IFRS、US GAAP与CAS的交织中,勾勒出一幅中国会计智慧融入全球治理的生动图景。
课堂现场:跨越国界的会计思维碰撞
叶建芳教授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单向输出。当讲到“无形资产”章节时,她抛出一个精心设计的案例:某发展中国家企业拟引进中国高铁技术,如何依据不同准则评估技术转让的资产价值?课堂瞬间化身“国际会计准则擂台”——来自纳米比亚的学员用IAS 38解读研发支出资本化条件,马拉维学员以ASC 350分析商誉减值测试,柬埔寨学员则结合CAS 6号阐述技术秘密的确认逻辑。叶教授讲授期间,时而用笔在白板上写下关键要点,时而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辩论:“当国际准则遇到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技术壁垒,会计语言该如何保持弹性?”
这种“案例研读—个人作业—课堂研讨与汇报”的三段式教学法,让学员在比较中深化认知。据统计,每次课后作业提交率达100%,课堂发言时长较传统课程有大幅提升。一位柬埔寨学员在课程反馈中写道:“在这里,会计准则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
结构准则:在比较中理解中国智慧
课程讲义暗藏玄机:在“金融工具”章节,叶教授特意将CAS 22与IFRS 9并置,用红色批注标出中国准则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在“收入确认”部分,她用流程图对比IFRS 15与CAS 14的异同,旁注“中国电商企业收入确认的特殊挑战”。这种“对照式”教学,让学员在比较中自然领悟中国准则的制度逻辑。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中国故事”模块。在讲解政府补助会计时,叶教授引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案例,通过解析CAS 16中“与资产相关”(如晶圆厂建设专项补贴)和“与收益相关”(如流片费用补助)的分类逻辑,展现会计准则如何量化国家科技战略的财务映射;在讨论租赁准则时,她以中国共享办公空间为例,解析新租赁准则对轻资产模式企业的财务影响。这些案例如同镶嵌在准则框架中的中国密码,让国际学员看到会计语言背后的治理智慧。
讲好中国故事:会计准则里的文化自信
“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镜像。”叶教授如是说。她以中、美、日三国会计准则差异为切口,揭示文化价值观对会计确认的影响:美国FASB强调投资者保护,日本JICPA注重债权人利益,而中国CAS在合并报表范围确定中体现的“实质控制”原则,恰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互文。
知行合一: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会计人才
课程的考核设计堪称匠心:5%考勤考核出席率,5%课堂表现考核跨文化沟通能力,30%作业检验问题解决能力,60%期末考试融合准则应用与中国实践。期末考题的设计,也精准对应课程目标——培养既懂国际规则,又能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走出教室时,学员们带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对中国会计智慧的深刻认同。正如叶建芳教授在结课寄语中所说:“当你们在本国推动会计准则改革时,希望你们能想起这个课堂——中国经验不是标准答案,但可以是值得借鉴的解题思路。”
学员听课感言(节选)
这门课程让我对会计准则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的专业背景仅限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习了美国审计公认会计准则以及中国的会计准则。虽然学习得不够深入,但我现在对这些会计准则框架之间的主要差异有了大体的了解。
此外,我不仅了解了会计准则如何直接影响公司对财务报告和披露的行为,还理解了公司如何根据会计准则的条款改变商业模式/战略。
能够得到这样一位会计领域经验丰富的教授指导,真是我的荣幸。
马拉维利隆圭市议会
萨飞
我想衷心感谢叶教授,她为我们讲授了IFRS的演变以及IASB面临的挑战。叶教授对这一主题的热情讲解使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而引人入胜,让全球会计准则的复杂性栩栩如生。她将现实世界的例子与理论框架相联系的能力,深化了我们的理解并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在准备财务报告的过程中,我此前对IFRS标准及其应用有所了解,但在跟随叶教授学习这门课程后,我现在更好地理解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如何制定的,它们如何与中国、美国和欧盟等世界经济大国相关联。我要感谢课程的组织者以及叶教授的奉献、深刻的见解和指导,并且感谢她激励我们欣赏国际财务报告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
津巴布韦选举委员会
顾闻山
(供稿:国际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