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位教育动态 > 研究生教育动态
    办公室的深夜桌灯与Wi-Fi信号:SNAI师生双向奔赴的700天
    日期:2025-07-18

    在研究生学习的征途上,一位引路人的光芒往往能点亮事业星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深谙此道,其独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核心便是构建“导学相长”的深度互动。在这里,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术能力、思维模式乃至人格成长的塑造者。让我们透过几位学子的故事,感受SNAI师生间那份双向奔赴的动人力量。

    640

    一、蜕变:从依赖到独立,破茧成蝶的学术飞跃

    对徐晴而言,导师白晓红副院长是严谨治学的典范。从研读前沿文献到选定实践性极强的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论文方向,白老师始终倾力支持。论文写作中,无论是研究思路的梳理、问卷设计的推敲,还是文稿的反复打磨,白老师都字斟句酌、严格把关。“每当遇到瓶颈,白老师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我独立思考,尝试不同方法与角度寻找突破口。”徐晴感慨道。正是在这一次次引导与实践中,她锤炼出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最终成功叩开毕马威的大门。

    陈海妹的蜕变则始于思维模式的颠覆。面对论文选题,她本能地倾向传统案例分析。导师刘凤委教授敏锐捕捉到她的兴趣点,鼓励她深入探索“数据资源会计处理”这一前沿专题。面对学生的忧虑,刘老师从底层逻辑出发,引导她以多维视角审视问题。“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我逐渐跳出固有框架,学会了用全新视角思考学术难题。”这场由导师点燃的思维革命,让陈海妹在学术探索中实现了华丽转身,最终加入远景动力,开启新征程。

    二、赋能:放手与支持的艺术,点亮探索的灯火

    导师的智慧,在于精准把握“放手”与“支持”的平衡。对宁怡而言,导师李颖琦教授宛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路却从不代步。在财政部江苏监管局实习期间,面对难题,李老师总是耐心倾听,以启发式提问引导她探寻本质;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李老师亦非直接给答案,而是与她共同分析利弊,教会她决策的智慧。“人生选择无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坚定前行。”李老师的话语成为宁怡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力量源泉。这种“授人以渔”的育人智慧,让宁怡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岗位上自信前行。

    而王昕钰则在导师赵敏教授“无言的灯火”中找到了前行的勇气。论文写作陷入困顿时,赵老师一句“来办公室写吧”成为最温暖的依靠。办公室的灯光下,赵老师关切的身影、屏幕前温和的目光、微信里“别有压力,相信自己”的鼓励,汇成一股强大的支撑力量。正是在这种“陪伴式指导”下,王昕钰的论文终获“优秀”荣誉,并成功入职安永。“她递来的‘灯火’,照亮我摸索之路;我以微光奋力前行,映亮她欣慰的笑容。”王昕钰这样描绘这段共赴灯火的双向旅程。

    三、温度:亦师亦友亦家人,成就独特的成长港湾

    SNAI的导学关系,更有着超越学术的独特温度。

    罗幸怡将导师叶小杰教授比作“全天候满格的Wi-Fi信号”:“每当我在学术路上迷茫,总能瞬间连接上导师强大的指导信道。他持续释放着温柔、包容与给力的信号,我们的交流像信号满格般顺畅。”这份随时在线的支持,助力她成功就职深圳宝安教育局。

    徐海涛则视导师郭永清教授为“人生大厦的架构师”。“郭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底蕴,为我规划专业能力发展蓝图,搭建起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框架。我则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这份引领,助他稳步成长,入职中国林产品集团。

    对毕杨梅而言,导师郑德渊教授是双重角色的完美融合:“学术上,他是耐心细致的引路人,总能在我面对数据迷雾时一针见血指明方向;生活中,他如亲切长辈,带着温暖笑容关心我的近况,让严肃的学术之旅充满家人般的温暖。”这份如师如父的情谊,伴随她踏入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的新征程。

    结语:双向奔赴,照亮星辰大海

    从毕马威、安永到远景动力,从中国林产品集团到政府机关、高等学府,SNAI学子们的多元且优质的毕业去向,正是学院卓越培养成效的生动注脚。徐晴、陈海妹们的学术蜕变,宁怡、王昕钰们在导师智慧引领下的成长,罗幸怡、徐海涛、毕杨梅感受到的如师如友亦如家人的导学温度——这一切都根植于SNAI以生为本、导学相长的培养沃土。

    在这里,导师的倾囊相授与学生的孜孜以求,共同谱写着奔赴山海的壮丽篇章。选择SNAI,就是选择加入一场充满智慧、温度与力量的双向奔赴,让卓越的引路人照亮你璀璨的未来!

    问题一:在导师指导下,你觉得自己发生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图片1

    姓名:徐晴

    导师:白晓红

    毕业去向: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上海分所

    在我的导师白晓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自身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学术能力显著提升。白老师对我的学术成长始终充满了热情与责任感,不仅亲自带领我们课题研究、深入研读前沿文献,还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我选择调研报告类的毕业论文,帮助我在实践中锤炼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白老师细致指导每一环节:从研究思路梳理,到问卷设计,再到文稿修改,都字斟句酌,严格把关。同时,每当我遇到研究瓶颈时,白老师都会耐心倾听我的困惑,引导我独立思考,鼓励我尝试不同方法与角度,寻找突破口。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引导与实践中,我逐渐掌握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图片2

    姓名:陈海妹

    导师:刘凤委

    毕业去向:远景睿泰动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进入研究生阶段,导师成为我学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这场师生间的相遇,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刘老师始终鼓励我打破思维定式,以发散性思维探索问题。在论文选题时,我和多数同学一样,本能地倾向于传统案例分析,将目光锁定在数据资源领域。刘老师敏锐捕捉到我的研究兴趣,建议我深入挖掘数据资源会计处理这一专题。起初,我满心忧虑,担心研究不够聚焦,难以深入剖析案例。他察觉到我的不安,亲自引导我梳理研究思路。

    刘老师从底层逻辑出发,带我从多维视角审视问题。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我逐渐跳出固有框架,学会用全新的视角思考学术问题。论文撰写过程中,每一次困境与突破,都凝结着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我的不懈努力,这段学术探索之路,见证了刘老师的倾囊相授,也记录着我在学术思维上的蜕变与成长。

    问题二:导师的哪些指导方式对你最有效?你如何评价导师在“放手”和:“支持”之间的平衡?

    图片3

    姓名:宁怡

    导师:李颖琦

    毕业去向: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在研究生求学之路上,导师李颖琦教授于我而言,恰似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她予我的,从来不是“授人以鱼”的直接答案,而是“授人以渔”的智慧微光。记得我在财政部江苏监管局实习期间,我定期向她汇报工作,她总是耐心倾听,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启发式的方式,引导我思考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之道。在职业选择上犹豫不决时,我向她倾诉内心的焦虑,她便与我一同分析利弊,教会我如何思考和决策。她曾说:“人生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你是否坚定地走下去。”这句简单的话语,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让我在迷茫中豁然开朗。如今回想,她以育人智慧为杖,我借思辨之力前行,这或许就是师生间最动人的双向奔赴——我们互为星光,共赴山海。

    图片4

    姓名:王昕钰

    导师:赵敏

    毕业去向: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上海分所)

    共赴灯火——我与导师赵敏老师的双向奔赴

    论文写作的日子,题目几经更换,笔尖迟滞似陷泥淖。我的导师赵敏老师看在眼里,一句“来办公室写吧”,为我点亮了方向。

    赵老师办公室的灯光,是无言的承诺。在书写过程中,赵老师的身影时常悄然靠近,目光关切地落在我屏幕前。见我焦虑,她总会停下脚步温言开解。微信也经常收到她安慰的话语,字字如暖流:“别有压力,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赵老师的陪伴与鼓励下,终于获得了“优秀学位论文”的荣誉,也仿佛映照出她桌旁的长明灯和她深藏的期许。正是她递来的“灯火”,照亮我摸索之路;亦是我以微光奋力前行,映亮她欣慰的笑容。

    师生之间,从非单方引渡。她以灯火为舟,渡我穿越学海暗礁;而我奋力划桨,抵达彼岸。那一纸证书,恰是穿越迷雾时,我们奔赴彼此的信任与力量。

    问题三: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你和导师的关系,会是什么?为什么?

    图片5

    姓名:罗幸怡

    导师:叶小杰

    毕业去向:深圳市宝安教育局

    感言:

    我和导师的关系,就像手机与Wi-Fi信号。手机总会自动连上记忆里信号最强的Wi-Fi,每当我在学术之路上迷茫无措,就会下意识地寻找导师的指导信道。叶老师就像个不知疲倦的Wi-Fi发射塔,营业时间仿佛是全天候的。只要我遇到关键问题,哪怕是他下班休息的时候,也能瞬间切换回学术模式,像Wi-Fi重新连接般自然流畅。他持续稳定地释放着温柔、包容、耐心、给力的指导信号,我们第一时间就能捕捉到知识的馈赠,在此基础上积极反馈,不断发送学习数据。双向的交流与调试,让我们的成长像信号满格般顺畅。

    图片6

    姓名:徐海涛

    导师:郭永清

    毕业去向:中国林产品集团有限公司

    我和导师的关系:人生大厦的架构师与添砖者。如果说人生是一座需要自我修建的大厦,那么我的导师郭永清教授则是这座大厦的架构师,郭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底蕴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帮助我规划出专业能力发展的蓝图,搭建起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框架。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了我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和坚韧毅力。而我作为添砖者,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积累,一块一块地为自己的能力大厦添砖加瓦,逐步完善自己的财务能力结构,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在导师的引导下,我也将积极的心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会计职场中脚踏实地、稳步前行,不被挫折打倒,始终保持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

    图片7

    姓名:毕杨梅

    导师:郑德渊

    毕业去向: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我与郑老师的关系,那就是:“您是我学术上耐心细致的引路人,更是如长辈般给予我温暖关怀的恩师。”

    郑老师是我学术研究的灯塔向导,给予我攻坚克难的勇气。在我面对论文研究的茫茫数据时,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明方向,拨开迷雾。恩师培养我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受益终身的思维习惯与职业态度。

    在生活中,郑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见面时他总带着温暖的笑容,是我的一位亲切长辈。每次例会结束,他常会关心地询问我的近况。空闲时还会邀请学生们聚餐,交流感情。这份真挚的热情,让严肃的学术之旅充满了家人般的温暖与安心。

    郑老师不仅是学业导师,更是我成长路上倍感温暖的长者。是毕业也是新起点,带着恩师的谆谆教诲,我将继续砥砺前行。

    (供稿: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