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媒体报道
    《中国会计报》:办公室的深夜桌灯与Wi-Fi信号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师生双向奔赴的700天【2025年7月25日】
    日期:2025-07-31

    在研究生学习的征途上,一位引路人的光芒往往能点亮事业星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深谙此道,其独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核心便是构建“导学相长”的深度互动。在这里,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术能力、思维模式乃至人格成长的塑造者。

     

    蜕变:从依赖到独立,破茧成蝶的学术飞跃

    对徐晴而言,导师白晓红副院长是严谨治学的典范。从研读前沿文献到选定实践性极强的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论文方向,白老师始终倾力支持。论文写作中,无论是研究思路的梳理、问卷设计的推敲,还是文稿的反复打磨,白老师都字斟句酌、严格把关。“每当遇到瓶颈,白老师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我独立思考,尝试不同方法与角度寻找突破口。”徐晴感慨道。正是在这一次次引导与实践中,她锤炼出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最终成功叩开毕马威的大门。

    陈海妹的蜕变则始于思维模式的颠覆。面对论文选题,她本能地倾向传统案例分析。导师刘凤委教授敏锐捕捉到她的兴趣点,鼓励她深入探索“数据资源会计处理”这一前沿专题。面对学生的忧虑,刘老师从底层逻辑出发,引导她以多维视角审视问题。“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我逐渐跳出固有框架,学会了用全新视角思考学术难题。”这场由导师点燃的思维革命,让陈海妹在学术探索中实现了华丽转身,最终加入远景动力,开启新征程。


    赋能:放手与支持的艺术,点亮探索的灯火

    导师的智慧,在于精准把握“放手”与“支持”的平衡。对宁怡而言,导师李颖琦教授宛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路却从不代步。在财政部江苏监管局实习期间,面对难题,李老师总是耐心倾听,以启发式提问引导她探寻本质;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李老师亦非直接给答案,而是与她共同分析利弊,教会她决策的智慧。“人生选择无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坚定前行。”李老师的话语成为宁怡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力量源泉。这种“授人以渔”的育人智慧,让宁怡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岗位上自信前行。

    而王昕钰则在导师赵敏教授“无言的灯火”中找到了前行的勇气。论文写作陷入困顿时,赵老师一句“来办公室写吧”成为最温暖的依靠。办公室的灯光下,赵老师关切的身影、屏幕前温和的目光、微信里“别有压力,相信自己”的鼓励,汇成一股强大的支撑力量。正是在这种“陪伴式指导”下,王昕钰的论文终获“优秀”荣誉,并成功入职安永。“她递来的‘灯火’,照亮我摸索之路;我以微光奋力前行,映亮她欣慰的笑容。”王昕钰这样描绘这段共赴灯火的双向旅程。


    温度:亦师亦友亦家人,成就独特的成长港湾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导学关系,更有着超越学术的独特温度。

    罗幸怡将导师叶小杰教授比作“全天候满格的Wi-Fi信号”:“每当我在学术路上迷茫,总能瞬间连接上导师强大的指导信道。他持续释放着温柔、包容与给力的信号,我们的交流像信号满格般顺畅。”这份随时在线的支持,助力她成功就职深圳宝安教育局。

    徐海涛则视导师郭永清教授为“人生大厦的架构师”。“郭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底蕴,为我规划专业能力发展蓝图,搭建起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框架。我则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这份引领,助他稳步成长,入职中国林产品集团。

    对毕杨梅而言,导师郑德渊教授是双重角色的完美融合:“学术上,他是耐心细致的引路人,总能在我面对数据迷雾时一针见血指明方向;生活中,他如亲切长辈,带着温暖笑容关心我的近况,让严肃的学术之旅充满家人般的温暖。”这份如师如父的情谊,伴随她踏入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的新征程。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学子们的多元且优质的毕业去向,正是学院卓越培养成效的生动注脚。这一切都根植于学院以生为本、导学相长的培养沃土。

    72176c7d-515f-4cfb-8585-8374f777ba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