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出色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会计、审计人才。在这片孕育梦想与成长的沃土上,2025届毕业生们用各自独特的经历,诠释着求学路上的探索、坚守与蜕变。他们中,有人在学术与实践的交融中不断精进,有人在多样的实习体验里找准职业航向,有人勇敢跨越专业界限追逐心中热爱,也有人在考公之路上凭借学院的支持与自身的坚韧终达彼岸。
在理论与实践的沃土上奔跑
“学术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实务能力也不是空中楼阁。”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25届研究生毕业生陈菲尔如此总结她的求学时光。这位在校期间发表3篇中英文期刊论文的学子,用经历和成绩诠释着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
导师是引路人,帮她在学术深海锚定方向。
“杨寅教授常说‘学术写作是对话,不是独白’,这句话至今影响着我。”陈菲尔说。
刚入学院时,她的研究选题总流于表面,导师带着她一篇篇啃文献,从会计准则变革到企业财务创新,最终锁定创新可行的研究方向。在论文撰写的瓶颈期,教授细致指导让她茅塞顿开。“他连标点符号的用法都会标注,更会追问论证逻辑是否严密。”
指导远不止于文章的产出,更深层次重塑她的专业认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和创造知识,逐渐构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图谱。
课堂上的“实战”,让知识落地生根。
“我们的课堂从不是单向灌输理论。”陈菲尔说,“课堂上我们经常化身企业CFO,在沙盘里模拟并购重组。”
学院的案例教学总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分析“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财务风险”时,仿佛置身行业一线,同学会为一个数据模型展开讨论;模拟“数字化转型中的财务重构”时,教授抛出的突发舆情让他们学会在压力下快速决策。
教学案例时效性强、本土化程度高,且直击痛点。在这些高度仿真的训练中,教授对关键假设合理性和模型严谨性的严格把关,在参与实习项目时立刻显现价值。“接触真实企业财务数据时,课堂上学的分析框架和逻辑判断方法直接能用上。”她说。
回望两年求学路,陈菲尔感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应对挑战的底气。”
在实践中寻找职业航向
初见陈路云,她身上兼具会计师的严谨与学生干部的热忱。这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专业毕业生,用两段截然不同的实习经历,在职业十字路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四大的实习像一场高强度的试炼。”陈路云笑称是对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她深刻体会到审计工作的真实模样:个人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既需要专业能力的精进,又考验抗压韧性。
之后,三个月的财政部江苏监管局实习重塑她的职业观。在南京审核财政资金绩效的日子里,她逐页核对会计凭证,跟踪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分包的全流程。“原来审计思维能在体制内发光发热。”在亲眼见证财政资金如何精准流向民生工程后,她明白“职业价值不止于知名企业的光环”。
这段经历让她将选择转向体制内岗位。她说:“看到国家财政支出的科学性,我突然懂了,在这里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
谈及母校,陈路云反复提到“后盾”二字。
作为研究生会主席,她更体会到“自主管理”的深意:“在换届选举过程中,老师会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持,但策划案怎么写、活动怎么办,全靠我们自己摸索。”
在学院支持下,她在无数次上台发言中练出从容,在协调各方中提升沟通和统筹能力。“这些能力就像隐形的翅膀,在面试时派上大用场。”
“行远自迩,笃行不息”,这是她对两年校园时光的总结,也是她职业道路上的指南针——在实践中探索,在成长中坚定,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跨专业考研路上的追光者
“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你相信的选择。”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专硕毕业生鄂吉亚谈及跨专业考研的决定时,语气坚定。这位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跨界”而来的年轻人,用两年时光证明:只要坚定前行,每一步都不会白费。
大三那年,手握保研资格的鄂吉亚站在人生岔路口。“父母说保研稳妥,老师说机会难得,但辅修ACCA时埋下的种子总在发芽。”她笑称,放弃保研选择跨考会计专硕,曾被质疑“太冒险”。
在对比地区、学习环境、分数线和师资等后,她锁定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那段日子就是啃考试大纲,刷参考用书,把质疑声当成背景音。”
当收到录取通知时,她更加确信:“认定的路,就要走成最好的路。”
学校完善的教学体系让她的学习如鱼得水。此外,“老师发的预习资料、邮件里的文献链接,都是量身定制的‘补给包’。”她特别珍惜和老师的交流,“每次发邮件,总能及时收到详尽回复,这种支持让跨专业学生心里特别踏实。”
Python、英语和体能运动,都在鄂吉亚的日常备注中。在导师带领下,她不仅学会了编程,更懂得用金融数据实战演练;学长学姐在群里分享生成式AI写代码的技巧,让她懂得互助氛围的珍贵。
夜晚的校园跑道,是她的“解压圣地”。“学院的校园跑打卡成了习惯,边跑边思考问题。”她发现,“运动+学习”模式让大脑更灵活,“现在遇到难题,先去跑两圈,思路往往就清晰了。”
回望这段旅程,鄂吉亚感慨:“学校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把选择变成正确答案的勇气。”
以学院为舟,渡向考公彼岸
“如果把考公之路比作翻山,那学院就是载我渡水的小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专业毕业生阮一珂说。
“选择学院,就是看中它能给‘考公党’充足的准备时间。”阮一珂坦言,学院将课程与第二课堂集中在研一的安排,让她在研二拥有整段完整的备考期。清晨在宿舍开启学习模式,累了就到校园里散步观景,“不用背着书本在图书馆和宿舍间奔波,这种‘闭关修炼’的环境着实珍贵。”
同时,学院丰富的实习资源,成为她校准职业坐标的指南针。导师王小环的支持让她倍感温暖。“双选时我说想考公,老师立刻说‘全力支持’。”她说。
但第一次国考铩羽而归的那天,阮一珂经历短暂的崩溃。“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更怕辜负期待。”但她没有沉溺沮丧,而是向高分同学取经,及时调整课程与刷题方向。
“导师拉着我说‘放手去做,我相信你’,这句话让我卸下所有重担。”她说,那段日子学会行动先于情绪。如今再看,她坦言:“当时觉得天塌下来的事,现在不过是段小插曲。抗挫力,也是我的宝贵收获。”
这两年,也是她从“社恐”到沟通达人的转变。
“本科时见了老师躲着走,现在能从容协调团队工作。”阮一珂的变化,藏在一次次团队合作里。从第一次作报告时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一周统筹四五个项目,她总结出“合作四诀”:合理分工、主动补位、进度跟进、关注细节。
这种成长在实习中大放异彩。做客户差异问询时,她既能在线上清晰传递需求,又能在线下精准捕捉对方意图。
回望两年时光,阮一珂总说自己幸运。“课堂的学习、导师的鼓励、同学的经验、校园的美景,都是支撑我前行的力量。”正如她所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铸成的小舟,不仅载她渡过考公的激流,更让她在翻山越岭的路上,收获更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