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汽车产业链中,有一个规模达百亿、却长期被少数外企巨头牢牢掌控的细分领域——汽车涂料树脂。时至今日,其国产化率依然不足5%。这片看似平静的市场之下,暗流涌动,既是跨国公司的利润奶牛,也是国内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
汤京强(上图左一),上海志摩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摩新材”)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正是这个领域的破局者。他带领团队,用五年磨一剑的耐心,成功研发出可与国际巨头媲美的水性涂料树脂,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打入主流汽车厂商供应链的民族品牌。长安、吉利、奇瑞、问界……这些路上飞驰的国产品牌汽车,其光鲜亮丽的车漆背后,开始有了“志摩”的身影。从世界500强巴斯夫的技术专家到创业公司的掌舵人,汤京强的转型之路,是一部关于洞察、坚守与格局的商业叙事。而当公司迈过生死线、开始盈利时,这位交大安泰EMBA毕业生却选择再次“回炉”,走进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头雁人才”的课堂。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思考?
巴斯夫的“CEO训练营”与一次关键的洞察
汤京强的职业履历,有着深刻的巴斯夫烙印。2001年加入这家德国化工巨头后,他从实验室的技术工作起步。然而,他骨子里对商业的兴趣,让他不甘于只做一名“螺丝钉”。工作之余,他凭借对人与社交的热爱,在2004年兼职创办了一家猎头公司,并考取了上海第一批人才中介师资格。“我喜欢跟人交流,发掘他的优点,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次短暂而成功的创业,在他心中埋下了管理的种子。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当时,巴斯夫计划在中国落地一个全球项目,前两位负责人均未成功。汤京强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在接下来的四年多里,他从零开始,负责市场调研、产品引进、国内研发、生产协调、市场销售乃至财务核算的全过程。“我相当于在巴斯夫内部自己创了一次业,”汤京强回忆道,“那四年多,工作量很大,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我学会了企业怎么运作,成本怎么核算,怎么解读三张财务报表。这为我后来的创业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这个最终年销售额过亿的事业部,被他的前领导评价为“巴斯夫内部的免费CEO训练营”,而汤京强则是“受益最大的那个人”。
如果说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做”,那么2012年底被派往德国总部的工作,则让他想清楚了“做什么”。在欧洲,他观察到一个关键现象:汽车涂料本身就像一道菜谱,配方可以被模仿,但配方中最核心的原材料—高性能树脂,却被外企100%垄断。“你拿着巴斯夫的涂料配方,也做不出同样品质的涂料,就是因为核心原材料买不到。”
这个发现,让他看到了一个巨大、被忽视的商机。伴随着国内对环保(水性材料)和供应链安全(国产替代)日益增长的诉求,汤京强认定,属于中国自己的高端汽车涂料原材料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五年磨一剑:“打呆仗”的坚守
“实业创业,不能指望赚快钱、走捷径。”这是汤京强反复强调的信条。从德国回国后,他没有立即投身商海,而是选择了最“慢”的一条路——技术孵化。
他先是个人投资10万元给中科院进行初步探索,效果不佳后,迅速调整方向,与自己的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新灵教授合作,将项目带到交大实验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孵化验证。“我们是有备而来的,”汤京强说。这三年,他们不仅要做出样品,还要将样品送到客户那里进行漫长的测试。其中一项耐老化测试,就需要持续4800小时,模拟车辆在户外放置10年的情况。
实验室的三年,加上推向市场后在第一个客户那里长达两年的验证,整整五年时间,志摩新材才真正“跑出来”。“我创业非常有信心,就是因为我的产品特别扎实。无非是什么时候能把它卖爆的问题。”这种“打呆仗”的执着,构成了他创业哲学的第二块基石——坚守。
然而,市场的谨慎超出了他的预期。“汽车行业对选用民族品牌非常担心,特别是我们这种没有工厂、没有成功案例的初创企业。”第一个客户的突破,极具戏剧性。在多次接触未果后,汤京强终于和广东的涂料大厂中山大桥化工的决策层坐到了一起。他团队的专业背景和产品的过硬数据,打动了对方。
“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也给了最大的成本支持。”中山大桥化工的信任,像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帮助志摩新材的产品成功进入了长安汽车的供应链。随后,金力泰、武进晨光、重庆华辉等公司,甚至一些外企,都开始向他们敞开大门。
“第一步特别难。汽车产业链里,安全稳定是第一的。一个产品如果出事,索赔是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我们跑出来之后,别人才有机会。在我们之前,国内是没有人敢吃这个螃蟹的。”
企业家的三项修炼:洞见、坚守与格局
回顾创业路上的起伏,包括错失新能源电池胶的风口、在寻找代工厂上走的弯路,汤京强总结出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三点心得。
汤京强的创业三原则
·洞见(Insight):能够观察到一两年后市场的变化,以及商业逻辑背后的基石。他认为,“国产替代”和“环保科技”就是他创业的硬逻辑和硬需求。
·坚守(Persistence):认准方向后,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困难,不被外部的诱惑所动摇。“要把产品的篱笆扎扎实实,打呆仗,我宁可慢一点。”
·格局(Vision &Magnanimity):格局包含对“事”和对“人”两个层面。对事,要有战略方向,不为短期利益所困。对人,要容得下比自己更牛的人,敢于放权,允许团队犯错。
“作为一把手,战略上不能犯大错。我说我不倒,公司就不会倒。”他密切关注着老东家巴斯夫的战略动向,其“制胜有道”的战略——在巅峰时剥离仍旧赚钱但未来竞争力可能下降的涂料业务,聚焦于更具创新和垄断性的领域——让他深受启发。“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远见。”
在团队管理上,他推崇任正非“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的理念,强调创业公司需要的是有创业者精神、能在一线战斗的人。“我允许更优秀的人加入,也允许他们犯错。但在生存的节骨眼上,必须在战斗一线,不能懈怠。”
再回课堂:从财务视角重塑企业家认知
当志摩新材在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并开始盈利时,汤京强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颇感意外的决定——他选择再次“回炉”,报读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企业经营管理‘头雁人才’培养计划”。
“老实说,一开始我是没感觉的,毕竟我安泰EMBA也读完了,对管理自认为有一定心得了。”汤京强坦言。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新的挑战浮出水面。过去的成功更多依赖于他对技术的洞察和市场的猛打猛冲,但当企业从生存期迈向发展期,他发现自己对财务的理解,还停留在“会看三张报表”的水平。“小企业,账目简单,我看报表能知道大概赚了还是亏了。但公司大了,业务线复杂了,投资、并购、股权激励这些事都提上日程,我需要能透过复杂的财务数据,看到经营问题的本质,判断公司的发展状态是否健康,预测未来的风险。这就像医生看病,不能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通过各项指标,找到病根,系统调理。”
在项目负责人于学涛老师的两次推荐下,他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知识短板。“我意识到,企业家最终要为企业的财务结果负责。如果我对财务的理解不够深刻,就可能在关键的战略决策上犯错。”这成为他重返课堂最根本的驱动力。
几次课程下来,汤京强感到“认知被重塑了”。他特别提到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与风险防范》课程。“这门课,不只是教你怎么看报表,而是教你如何从投资人、管理者、监管者等不同角色的视角,去解读报表背后的故事。这让我对公司的估值、成本结构、现金流健康度有了全新的、更立体化的理解。”课后,他立刻将所学内容消化、整理,准备做成PPT给公司⾼管做内部分享。“我要让我的高管团队也跟上,大家要在同一个话语体系里讨论公司的战略和发展,否则后面就会有gap。”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是“头雁”项⽬最吸引他的地方。在杭州的学习模块中,项目组织学员参访了吉利汽车的研发基地。“在课堂上刚学完产业链协同和供应链金融,再走进吉利的真实场景,看到他们如何管理庞大的供应商体系,如何进行研发投入和成本控制,那种冲击力和启发性是任何书本都给不了的。”这次参访对他而言,意义尤为特殊。当时,他的一家重要客户正在与吉利洽谈成立合资公司事宜,而志摩新材的树脂产品,正是这个新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习之旅,竟与我的商业机会产生了奇妙的共振。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客户的需求,也为后续的合作谈判增加了底气。”
“头雁”项目的同学圈子,则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我们做实业的,虽然行业各不相同,但做企业、做管理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和延锋、吉利、清华产业的同学们一起交流,听他们分享如何应对周期、如何进行全球化布局,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经验。这种同学间的彼此赋能,价值千金。”
未来:从追随巨人到超越巨人
谈及未来,汤京强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他给公司取名“志摩”,寓意“志存高远,摩以励至”。他希望志摩新材胸怀远大志向,通过不断学习创新与实践激励,不仅是完成国产替代,更要成为全球精细化学品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我们现在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技术水平与他们同步,但还不是超越。”他透露,公司已经开始引入AI技术,与中科院、中科大、交大的博士团队合作,探索如何用人工智能赋能化工产品的研发,以期提高效率,实现技术上的弯道超车。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参与修订新版《汽车用涂料》国家标准(GB/T 13492)的原材料企业,志摩新材的名字和汤京强本人的名字,已经和众多行业巨头一起,被刻印在了这份时隔30年才再次修订的行业纲领上。这不仅是国家级的背书,更是他们技术实力的证明。
从一个化学人,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再到重返校园的求学者,汤京强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脉搏上。他的故事,是中国制造业从“模仿”走向“创新”,从“替代”走向“引领”的一个生动缩影。而他选择在事业上升期不断为自己“充电”,也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企业的天花板,归根结底,是创始人的天花板。唯有持续学习,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