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上海暑气未消,秋意渐浓。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际会议中心,上国会-港中大EMPAcc项目第24期毕业暨第26期开学典礼举行。廿三载深耕人才培养,铸就财经英才“摇篮”,这不仅是一场学业的见证,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典礼现场
记者了解到,自2002年创办以来,该项目已走过23个春秋。作为中国内地首个聚焦高级财会人员的专业会计硕士项目,它是高端财经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和“桥头堡”。23年来,项目累计为党和国家输送了1900余名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卓越领导力的高端财经人才。
新生们一起合影,期待新学期的到来
典礼现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张锋在致辞中强调,项目始终坚守“培养具有顶级财务思维的企业领导者”的使命,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寄语毕业生:“要把人生价值写在国家进步的年轮上,将顶级财务思维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安全,在奉献社会中成就卓越。”张锋特别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财经人才更需“胸怀大局意识,把稳思想之舵”,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事业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
张锋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表示:“项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员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把握方向、提升能力。两校合作充分整合优质资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财会精英,展现了高度的团结与默契。”
周林致辞
典礼上,智能机器人与四届校友同台共舞的“快闪”环节,令人耳目一新。这不仅是一场科技与人文的巧妙融合,更是项目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的生动缩影。从《会计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到《区块链技术与加密货币》,从《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及可持续发展会计》到《大数据与基本面量化投资》,项目的课程体系不断拓展着财经教育的前沿边界。
智能机器人在舞台上“快闪”
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卢文彬介绍,项目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特色,鼓励学员“带问题走进课堂,携方法回归岗位”。他表示:“合作办学不是简单的资源嫁接,而是理念、文化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我们既要吸收国际前沿智慧,也要扎根中国大地,让学问的根脉融入于中国经济实践的沃土。”在谈及应如何培养高端财经人才时,卢文彬表示,项目形成了独特的课程设计——既依托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资源,引入全球会计准则、跨境投融资、国际资本市场课程,也结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深耕中国财经教育的经验,以案例教学和实战项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跨国法规解读与企业案例模拟,提升学员的合规判断力和风控能力。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王琴则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塑财经领域的今天,高端财经人才的培养已从传统的“技能训练”转向“技术赋能、专业深耕与实战场景融合”的复合型模式。而该项目正是基于这一认知,通过“技术工具应用+专业逻辑深耕+实战场景嵌入”的三维培养模式,为AI时代输送既懂技术、又通业务、更具战略思维的财经领军人才。
毕业生们的感言充满了对母校的深厚情谊和未来的美好展望。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公约履约财务顾问杨志强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他深情回顾了两年的学习历程与收获:“无数个周末,我们相聚在校园,与名师坐而论道,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夜晚。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们从‘知道’走向‘懂得’,更让我们从‘专业人’成长为‘思考者’”。
新生代表、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何明威则结合个人跨领域发展的经历,表达了重返校园的期待与决心。他坦言,希望在这里的学习能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他倡议全体新生秉持“归零心态”,放下过往成就,以空杯之心主动协作、知行合一,将理论转化为企业与社会价值;他期待与优秀同行者并肩前行,“既能脚踏实地深耕专业,也能仰望星空谋划未来”。
为毕业生拨穗、颁发毕业证书
典礼现场
当天,校友们的爱心捐赠生动诠释了深厚的凝聚力。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项目21期校友姜瑾华以个人名义捐资百万,助力学院建设发展;24期毕业生捐赠香樟树,以树木生长隐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宣传大使”奖项的设立,更将校友推荐机制转化为项目发展的活水之源。
毕业生捐赠香樟树
集体合影
典礼尾声,毕业生们接过镌刻“不做假账”的校徽——这枚2001年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题写的箴言,如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既坚守财务诚信的底线,更致力于价值创造的新高度。新生则收到寓意“外圆内方”的铜钱抱枕,铜钱外圆象征开放包容,内方象征原则坚守,传递着项目对学员“在变局中坚守正道,在创新中实现突破”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