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中国会计报》9月5日11版。作者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各兴教授。
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二十年来,始终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与会计事业改革同向同行。如今,项目已然形成“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人才培养格局。回望来路,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不仅是一项人才工程,更是一段探索中国特色高端会计人才成长规律的实践之旅。
初心如磐:领军人才培养的理念坚守
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初心,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命题。2014年,我转岗至学院教务部主任岗位。此时,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已历经近十年探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的开班寄语早已深入人心。在我看来,领军人才之“领”,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领先,更应是责任担当的引领;“军”,不仅是个体的优秀,更应是带动雁阵齐飞的骨干。
一是坚守领军之问的价值导向。每次开班,我都会与学员探讨“何为领军、何以领军、何成领军”的领军之问。领军不是头衔,而是“头雁引领”的使命:要自身过硬,更要带动身边人成长;不是终点,而是终身学习的起点——从入选到毕业,再到跟踪培养,每个阶段都要以更高标准自我迭代;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跨界融合的实践——跳出会计看会计,在企业战略、经济政策、国际规则的交织中找准定位。
二是践行“管理中服务”的培养理念。为确保实现培养目标,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设置了完整的教学培养与考核体系。严管是为了确保培养质量,服务是为了保障成长环境。二者辩证统一。领军人才培养不同于普通培训,其严格性体现在制度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考勤实行“正面清单”管理,除重大任务外,缺课10%即触发淘汰机制;补课不搞“走过场”,要求学员返校完成学时,确保学习的系统性;考核实行过程管理,定期跟踪课题进展、实践成果,避免“一考定终身”。这种严管本质是对学员负责。许多学员坦言,“正是这份严格,才逼着自己挤出时间坚持下来。”而当学员在岗位上崭露头角后往往会感慨,当年的“不近人情”实则是最深的赋能。
三是秉持“使用中培养”的成长路径。领军人才的价值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项目实行“三年培养+三年跟踪”模式,鼓励学员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企业实践:有的将风险管理模型应用于跨境并购,有的用财务共享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有的在国企改革中推动业财融合。这些实践不是额外要求,而是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认知,在创造价值中实现成长。
这些实践成果为智库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创新为要:从全国引领到层层递进的体系构建
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同频、与需求共振。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单一层面的全国领军培养已难以满足各地对高端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探索出“全国示范、省市跟进、市县延伸”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让领军模式从“盆景”变成“风景”。
这一体系为智库建设提供广阔实践平台。
一是复制经验,激活地方动能。2007年,学院与广西合作“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项目,是全国领军模式下沉地方的首次尝试。学院将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打包输出”:课程涵盖会计准则、战略财务、领导力等模块,管理沿用“淘汰制”“过程跟踪”。通过实施项目培养,地方财政部门充分意识到:会计人才培养是财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财政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抓手”。如今,地方项目已成为全国体系的重要延伸,各地学员在实践中积累的案例与问题也成为智库研究的重要素材。
二是搭建平台,释放人才效能。领军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成长,更在于其辐射带动作用。学院打造“领智汇”“领军公益行”等品牌活动,让学员在服务社会中深化认知。实践证明,领军人才能“埋头算账”,更能“抬头看路”,在国家战略中找准专业坐标,其产出的实践成果丰富了智库的研究内容。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运转。多层次培养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因地制宜的创新。针对地方学员“工学矛盾”突出的特点,学院优化课程节奏,采用“集中授课+在线研讨”的混合模式。针对市县学员实务需求强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比重,用本地企业案例增强代入感。针对民营企业学员,则侧重“合规管理+价值创造”的双轨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全国与地方学员的交流机制,通过“手拉手”结对、论坛分享等形式,促进资源互通、经验互鉴。这种跨层级、跨区域的交流为智库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双向奔赴: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的深度融合
新时代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不能止步于“授人以鱼”,更要追求“授人以渔”,最终实现“众人拾柴”。近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领军人才不仅是培养对象,更是宝贵的智力资源。为此,学院着力推动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双向赋能,形成“培养—实践—研究—反哺”的良性循环。
一是构建“兼职行业研究员”机制,汇聚一线智慧。学院从全国及地方领军学员和广大校友中遴选出200余位兼职行业研究员,覆盖制造、金融、科技、行政事业等领域。这些学员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熟悉企业运营和政策落地的实际情况,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他们通过定期提交行业动态分析、参与专题调研等方式,将企业遇到的“痛点”、政策执行中的“堵点”转化为智库研究的“靶点”。
二是聚焦财政中心工作,提升研究实效。智库建设必须紧扣财政中心工作,避免“两张皮”。学院建立与财政部相关司局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政策制定、执行中的需求,组织领军学员开展针对性研究。近年来,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三角产业协同、政府投资基金等主题,形成多份高质量报告,其中多篇获采纳。
三是创新产研结合模式,反哺人才培养。智库研究的过程本身也是深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学院将研究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员通过产出式研讨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邀请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与学员共同研讨,打通“政策—实践—理论”的认知链条。
继往开来:在变与不变中走好新征程
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走过二十年,变的是形式与内容,不变的是初心与方向。面对数字化转型、全球化重构的新形势,学院既要坚守培养堪当大任的会计人才的核心目标,又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分类培养上与时俱进,尤其要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的融合。
坚守不变的是育人为本的底色与服务大局的定位。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人才培养的本质仍是“成人之美”——既要锤炼专业能力,更要涵养家国情怀;智库建设的核心仍是“经世致用”——既要扎根中国实践,更要服务国家战略。
主动求变的是与时俱进的方法和开放协同的格局。未来,学院将深化分类培养,针对国企、民企、行政事业单位设计差异化课程。同时,组建行业专项研究小组,增强智库研究的针对性;拓展国际视野,通过亚太财经发展学院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会计人才交流。
二十载耕耘,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已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智库建设也从蹒跚起步走向协同高效。站在新起点,学院将继续以守正的定力筑牢根基,以创新的魄力开拓未来,让更多高端会计人才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既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更成为时代的建设者,用专业力量书写新时代的“会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