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 | 庞雨佳:深耕专业 向光而行
    日期:2025-09-08

    从第一次集训时“明德固本”的职业初心叩问,到第二次集训“一期一会”的梦想与现实对话,再到此次集训“深耕专业·融汇全局”的能力跃升,三次集训如同三级阶梯,托举着我在财会审领域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

    作为医疗体系的审计工作者,我始终带着“如何将所学转化为实践”的问题意识投入学习。在第三次集训中,从审计风险管控到业财融合,从数据资产入表到人工智能(AI)赋能管理,从国际经济格局到医院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恰如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行业发展的宏大脉络,又聚焦于审计工作的微观细节,让我在“顶天”与“立地”中,重新审视审计人的使命与能力边界。

    从风险管控到数据资产锚定审计核心价值

    第一次集训时,我曾写下“审计是经济风险‘预警者’”的感悟。在此次集训中,“审计视角下事业单位风险管控”课程则让我对“预警者”角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以“风险识别—评估—应对”为主线,结合多行业的典型案例,张曼曼老师剖析了被审计单位在预算管理、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工作中的常见风险点。课程中,张老师特别强调,审计应透过表象识别业务或行为本质,树立“实质重于形式”的理念,面对被审计单位的复杂结构,改变思维方式,从系统出发,识别结构,发现审计线索。张老师为我们介绍资金穿透式审计案例,强调了生产数据的重要性。她建议灵活运用各种审计工具,从证据四要素“标准、事实、影响、原因”出发,挖掘审计证据,发现审计问题,维护审计专业性。

    “数据资产管理与入表探索”这一课程为我打开新视野。李琳老师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国家战略出发,从宏观政策背景到微观入表探索,详解数据资产新实践。李老师介绍了医院数据资产的分类与特点、医院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意义,并结合上市公司资产入表的案例,说明数据资产如何从“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作为审计人员,我意识到,未来医院的资产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数据资产的价值将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审计的范围需要从资金流向数据流延伸,评价标准也需要从合规性向价值创造性拓展。这让我对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从业财融合到AI赋能锻造审计硬核本领

    第二次集训时,我曾感慨“业财融合是审计的必由之路”。此次集训中的“业财结合驱动的医院预算管理”“新生态下的医院综合管理”以及“以预算成本绩效一体化推动医院运营体系的构建”课程,让我对业财融合的实操路径有了清晰认知。课堂学习让我意识到,作为医疗审计人员,我需要主动学习临床业务知识、熟悉医院的业务流程,才能在审计中发现业务问题背后的财务漏洞,提出专业的改进建议。

    如果说业财融合代表着职业能力的横向拓展,那么“AI 赋能管理:智能决策工具与战略应用”与“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这两门课程,则是对个人实力的纵向深化。陈骏捷老师的课程内容详实、丰富,从信息搜索到工具应用,系统传授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管理赋能、提升工作效率,更拓展了我运用AI优化生活、开阔视野的思路。王鹏老师的“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课程则启发我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审计沟通实践,通过洞察心理活动提升管理效能,为我打开提升关键“软技能”的新窗口。

    从“学思”到“践悟”书写审计人的责任担当

    三次集训,从“明德固本”到“深耕专业”,从“拓展视野”到“融汇全局”,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医疗体系的审计工作者既是“经济卫士”,又是“改革智囊”。此次集训让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规划。

    第一,以风险管控为基石,守好医院经济安全防线。我将把课程所学的审计方法充分融入医院管理实践,聚焦数据资产、医保结算等新兴领域的风险点,为管理层提供早发现、早干预的决策支持,切实筑牢经济安全屏障。

    第二,以业财融合为抓手,提升审计监督精准效能。我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等业务知识,深入了解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管理、文化等多元生态及全流程业务,努力成为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复合型审计人员。

    第三,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探索智慧审计新模式。我将积极探索将AI技术引入审计流程,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深度分析全业务流程数据,构建智能化审计分析与管理平台。

    十天的集训结束了,但学习的旅程永无止境。站在第三次集训的终点回望,我更加确信审计工作从不是单打独斗,孤立监督,而是连接政策、业务与管理的桥梁。审计人员的价值也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推动进步。

    我将以此次集训为新的起点,继续深耕专业、融汇全局,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本领,在医疗经济管理舞台上践行“明责修为、勤思能为、奋发敢为、履职有为”的誓言,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的健康权益,贡献一名审计人的光与热。

    640 (4)

    《中国会计报》8月29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