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媒体报道
    《中国会计报》:跑道上的成长课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研究生体能建设侧记【2025年9月12日】
    日期:2025-09-15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研究生部在《致家长的一封信》中写给家长与学生的寄语。

    近年来,学院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推出系列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举措,其中“‘1234’体能提升计划”更是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如今,走进上国会校园,清晨有学子迎着朝阳奔跑,傍晚有身影伴着余晖前行,从“被迫打卡”到“主动热爱”,从“独自迈步”到“结伴同行”,跑步已成为校园里一道风景线,更成为学子成长路上的重要助力。

    制度护航点燃运动热情

    “最开始跑步,纯粹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每跑一公里都觉得煎熬。”2024级会计专业研究生张一飞的话,道出了不少同学最初的心声。刚入学时,3公里的跑步任务对他而言如同“难关”——第一公里咬牙坚持,第二公里小腿酸痛,第三公里呼吸急促,只能跑一段走一段,勉强完成目标。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周开展的3公里长跑体能测试数据显示,122名参与测试的新生中,有37人未能达到每公里9分钟的配速要求。

    为帮助学生突破“跑步难关”,学院研究生部打造“1234”体能提升计划,从制度、主体、场所、手段四个维度,为研究生体能建设搭建起完善框架。

    研究生部副主任肖舒羽表示:“这一计划不仅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更是着眼于研究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布局——在财会领域,从业者常面临高强度工作与复杂任务,强健的体魄是应对压力、保持专注的基础,而跑步培养的自律与坚韧,更是未来职业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

    “1个制度”将体育锻炼纳入“第二课堂”必修课,每学期40次、每次不低于3公里的健康跑要求,如实记录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并纳入人事档案,让运动成为学业之外的“必修课”;“2类主体”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主动性,教师参与指导、陪伴跑步,师生共同营造“爱运动、懂科学、会锻炼”的氛围;“3类场所”整合课内、课外、校外资源,课堂讲授运动知识,校园内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等设施为锻炼提供保障,校外竞赛平台则为学子提供展示舞台;“4类手段”通过晨跑、日常锻炼、体育赛事、理论指导,全方位推动学生动起来。

    制度的引导、环境的熏陶,让越来越多学生实现从“要我跑”到“我要跑”的转变。张一飞偶然接触“超慢跑”后,试着放慢步频,还借助慢节奏音乐调整节奏,渐渐发现自己能一口气跑完3公里。“晨跑让我避免熬夜,白天学习更有活力,晚上早早休息,形成了良性循环。”他说。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级将此前的“免跑”改为“慢跑”后,无一人申请慢跑,实现全员参与。

    家校携手凝聚成长力量

    教育,是引导,也是陪伴;是唤醒,更是坚守。学院深知,每个学生的蜕变都离不开学校、家庭、个人三方的努力,因此在推进体能建设时,特意搭建家校协同的桥梁。

    2024年12月,学院研究生部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邀请家长参加校园健康跑活动暨总结表彰会,信中明确提到:“这既是对孩子们入学以来体育锻炼情况的总结,也是学院党委对他们锻炼成效的一次表彰。家庭的温暖力量,别处无法替代,您的参与必将激励孩子们更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和学习实践中!”

    活动当天,校园里暖意融融。

    “这是我自孩子幼儿园毕业后,第一次参加亲子活动!”学生钱玺煌的父亲钱玉涵一句幽默的话,瞬间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

    学院党委书记张锋与研究生部老师们一同加入跑步队伍,始终在队伍后方缓缓跟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参与、顺利完成。钱玉涵跑完后直呼“身心愉悦、神清气爽”,他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孩子们面临学业、就业的压力,跑步这种积极的放松方式,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减轻焦虑,培养自律,这正是家长希望看到的。”

    其他到场家长纷纷表达认可,有家长说:“之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只顾着学习,忽略了身体,这次来现场看到校园里的运动设施这么齐全,老师还陪着一起跑,真的特别放心。”还有家长分享,孩子回家后会主动说起跑步的趣事,“以前周末宅在家里,现在约着朋友跑步,这种变化特别好。”

    除了充满亲情的健康跑活动,学院研究生部学工办还联合党总支、团总支,定期组织校园健康跑比赛、运动会,开展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活动。

    习惯养成赋能人生未来

    “健康跑不仅提升了我的身体素质,更在一次次坚持中学会了直面困难、调整心态。”2023级审计专业研究生陈路云回忆说。

    学院对跑步的重视,不仅是提升学子的体能,更是为培养他们受益终身的习惯与品质。在财会行业,严谨细致、抗压耐挫、自律专注是核心素养,而跑步从某一层面能锻炼这些能力——坚持跑步需要自律,突破极限需要坚韧,调整节奏需要智慧,这些品质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与生活,成为学子未来职业发展的“隐形竞争力”。

    这种成长,在往届毕业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2025届毕业生赖云龙认为,跑步的自律让自己在工作中做事情更有条理。

    2025届毕业生王磊则在跑步中找到独特的“思考时间”,工作后他依然保持着跑步习惯:“在跑道上,我可以静下心来规划未来、梳理思路,这段只属于自己的时光,让我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从‘被动跑’到‘自觉跑’,改变的不只是运动方式,更是面对生活的态度。”

    肖舒羽表示:“为了让运动习惯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赋能未来发展,学院将体能建设与评奖评优、综合素质培养深度绑定。”

    修订后的综合奖学金评比、优秀毕业生评选、“三好学生”评选办法中,新增跑步加分细则和身体素质要求——跑步公里数前20%的学生可在奖学金评比中加3分,前20%—50%加2分。同时,学院建立体育锻炼积分制,对总积分和各单项排名前列的研究生设置奖励机制,为“跑步课堂”“跑步指导”师资支付课酬,全方位激励学生参与运动。

    夕阳西下,学院跑道上依旧热闹。有的同学刚结束一天的学习,来这里释放压力;有的同学约上好友,边跑边分享生活趣事;还有老师加入其中,与学生交流跑步心得。从晨曦到日暮,从初春到寒冬,这条跑道见证着同学们的汗水与欢笑,也见证着同学们的成长与蜕变。

    1020250912C_l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