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 > 校友故事
    校友故事 | 金融财务EMBA20期冯明南:在分水岭处雕刻人生轨迹
    日期:2025-09-19

    校友故事 | 金融财务EMBA20期冯明南:在分水岭处雕刻人生轨迹

    西谚有云:“Life is the sum of all your choices”。人生三万余天,多数选择如风,轻拂而过不留痕迹。但若在战争史上,平原上的战斗并不会影响整个战争进程,但关键高地的战斗,却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人生亦是如此,总有几次关键抉择,如站在分水岭的隘口,向左或向右,足以改写命运走向。

    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20期校友、冠奕达创始人冯明南的奋斗故事,从常州邹区灯具城的20平米小店,到执掌覆盖50余国内市场的防爆电器龙头企业,他的每一步跃升,都始于一次精准的 “分水岭抉择”。

    从“赚差价”到“盯防爆”

    第一次转向,看见行业本质

    在与众多企业家的深度对话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个共性:选择什么样的行业赛道,往往是人生最关键的起点。奇妙的是,指引这条起点的线索,往往藏在最寻常的日常里——可能是身边人一句漫不经心地闲谈,却像一道惊雷劈开思维的迷雾。

    就像我们金融财务EMBA的校友们:18期祁康雷,因一枚军装帽徽开启创业征程;21期杨振华,一句老同事的求助电话,意外推开了新事业的大门。这些看似偶然的瞬间,实则暗合了历史的某种规律——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叙事,还是个体命运的转向,那些真正改写轨迹的转折点,往往都裹着一层 “平淡无奇” 的外衣。

    上世纪90年代的江南,富裕起来的人们正忙着装点家居,常州邹区灯具城顺势而起。广东的精致灯具、温州的平价款式与本土产品在此汇聚,成了沪苏浙皖地区的 “灯具枢纽”。刚工作两年的冯明南,揣着8000元租下20平米小店,成为这里最年轻的店主之一。

    那时的他,是典型的“白手起家范本”:既是老板也是伙计,缺货时从隔壁门店调货,常为留住客户一分不赚;出租屋没装空调,大伏天一晚冲四次冷水澡降温。“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日子,他过得坦然。不过,冯明南心里很清楚,这样辛苦的工作,仅仅只为赚取一个销售差价,肯定不是未来长久发展的方向。于是,他便积极寻找机会转型。

    一次家庭聚会中,一位亲友随口提了句:“防爆这个行业,就没有不赚钱的。” 旁人听过即忘,冯明南却像被惊雷击中:他立刻买回成堆的防爆安全书籍,钻进国家法规与设备参数的海洋。通过自己的一番调研后,他发现这个行业确实是一个盈利很丰厚的行业。就这样,防爆电器成了他未来企业的主攻方向。

    那时,他带着仅有的两万元存款正式踏上创业路。没有团队支撑,他便一人分饰多角:亲手绘制产品图纸,跑遍市场谈客户,守在一线盯生产,一点点摸索着敲开防爆行业的大门。

    随着订单渐稳,他开始试图建立自己的工厂。从单纯的贸易转向 “贸工技” 模式,第一步便是要建立自己的生产根基。在常州邹区镇政府的扶持下,他租下灯具城附近一处旧厂房,将其改造成组装车间与成品库房。但核心的生产环节仍需外力支持,冯明南揣着图纸,在常州与义乌之间反复奔波。比对两地的供应链成熟度、运输成本与加工精度,最终选定距离更优的义乌作为代加工基地。

    “外包加工+自主组装”的运营模式很快见效,企业年产能稳定在2000万元左右。这对一家初创公司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成功“活了下来”。

    然而,表面的繁荣下藏着隐忧。订单像雪片般飞来,工人们加班加点连轴转,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但账本上的利润却始终不见增长。冯明南渐渐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 “越忙越不赚钱” 的循环。

    从“代加工”到“自主研发”

    第二次破局,打破虚假繁荣

    冯明南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只是在同质性的产品进行价格竞争,肯定不会长久。当时我意识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就下决心再进行一次变革。”

    其实他的洞察也非常符合著名企业家五星控股汪建国先生的商业三利原则——第一你要选择利润足够的行业,因为这样才是你最后复利的来源。

    很快,他就再一次在关键的时间点进行了抉择。2013 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成了他的“觉醒时刻”。展会上,全球顶尖防爆产品的精密工艺与设计理念,让他看清了差距——别人在做真技术,我们还在拼价格战。回国后,他拍板“自我革命”,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跳出内卷死循环。

    为了组建研发团队,他在全国挖技术精英,甚至为核心人才在常州购置住房,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通过这次技术上的自我革命,企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

    为了打通研发、生产与管理的沟通壁垒,冯明南作出了一个打破常规的决定:给全公司生产及管理人员做系统的 CAD 制图培训。他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学会用图纸语言表达需求 —— 比如生产中发现的工艺缺陷、管理中总结的流程优化建议,都要通过自制图形直观呈现给研发团队。

    这一看似严苛的要求,实则为团队打造了一套“通用语言”。当车间工人能精准画出零件改进草图,当管理人员能用图纸标注流程卡点,研发人员便无需在信息转化中耗费精力,研发方向与生产落地得以高度同步。因此,市场端传来的需求信号,得以零损耗地穿透各环节,直抵研发核心。这种前后端无缝衔接的能力,成为冠奕达未来突破创新瓶颈的关键推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冯明南实施的正是华为一直提倡的“让听得见枪声的人指挥火炮”的管理战略,只是用了一个因地制宜,特别适合冠奕达的“灵动手段”。

    第二次关键抉择后,冠奕达销售额从几千万元的量级一路突破至数亿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量级跨越”。

    从“本土”到“全球”

    第三次跃升,让“中国制造”立起来

    校友故事 | 金融财务EMBA20期冯明南:在分水岭处雕刻人生轨迹

    “中国冠奕达” 这个名字,是2017年改的。从“江苏”到“中国”,一字之差,藏着冯明南的全球化野心。这便是他的第三次关键抉择——企业出海,主动走向国际市场。

    从江苏常州,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伊朗、阿联酋、沙特、阿曼、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等,小小的防爆电器公司开始真正地生根发芽长大。为敲开国际市场,他带着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拿下欧盟 ATEX、俄罗斯 EAC、德国 TUV 等 20 余项国际认证,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了销路,更为企业参与制定国内同类产品的技术标准赢得了机会,开始从单纯的“贸工技”走向标准的制定者。

    2023 年起,全球电气防爆行业逐步复苏,全球市场容量已接近 50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将攀升至 700 亿元。

    行业回暖的浪潮中,冠奕达的全球化脚步愈发稳健:今年的员工培训课堂上,出现了首位非洲籍员工的身影。海外经销商网络也在陆续搭建完善,冯明南的足迹遍布俄罗斯、阿曼、阿联酋甚至伊朗。“仅2025年上半年,我就飞了13万公里。”电话那头的冯明南语气里带着奔波后的扎实,“国际客户的要求确实高,但他们的需求稳定,一旦建立信任,就不会轻易更换合作伙伴。”

    深耕防爆领域十余载,冯明南带领冠奕达始终以 “高于行业标准” 为自我要求。企业主营的防爆电器广泛应用于军工、化工、石油、冶金等易燃易爆行业,出口占比约40%,产品覆盖50多个国家,用产品践行“真防爆 更安全”的经营理念。

    如今,车间里,全自动化生产线正稳步铺开;办公区,智慧办公系统已深度落地;管理上,通过打通各部门信息流与业务流程,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调配与运营的精准协同。这家企业正以高质量发展为引擎,在防爆电器领域树起了 “中国制造” 的品质标杆。

    凭借扎实的自研实力与生产功底,冠奕达还斩获了大量海外品牌的OEM订单,甚至将全球防爆电器龙头企业的生产代工业务收入囊中,顺利拿下了第三个业务版块。

    手握“To C、To B(OEM)及出海业务”三驾马车,冯明南本可稍作喘息,但他仍在琢磨更远的路。国内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现金流回款难题,让他对企业持续发展多了几分审慎思考。目前防爆板块已有两家国内企业成功上市,对于主业稳健的冠奕达而言,引入金融力量赋能实体发展,已成为不得不思考的战略选项。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会是他人生中第四个关键抉择。

    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

    冯明南开启“思维革命”

    校友故事 | 金融财务EMBA20期冯明南:在分水岭处雕刻人生轨迹

    快人快语又嗜书如命的冯明南,走进EMBA课堂充电几乎是水到渠成的选择。有意思的是,在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项目的学习中,他最下功夫的是厦门大学郑振龙教授的期权课程。对金融背景的校友而言,这或许只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对冯明南这样深耕实体的企业家来说,课程里的金融思维与衍生品逻辑,不啻为一场颠覆认知的“思想风暴”。

    “以前我们公司的结汇都是随心所欲的,想结就结。但是上完这门课以后,我就开始让企业买汇率远期。这个不是能赚多少钱的事情,而是完全开辟了另外一个思想的层面。原来企业管理还能这样用规则规避风险。” 冯明南说。哪怕是原材料采购,他也试着用期货套保做了些小尝试。于他而言,这些实践才是学习真正的起点。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创业、学习与社会事务(区政协委员、民建会员)的高强度运转中,他还成了戈友,隔三差五跑场马拉松。这般精力,总让人忍不住感慨 “人与人的能量阈值真是天差地别”。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冯明南虽不算资深,却从白手起家走到行业前沿,活脱脱是中国企业家在时代浪潮中成长的典型缩影。

    诚然,成功的入口往往藏在随机的瞬间,成功的路径也因资源、经验与机遇的独特性而难以复制。但在冯明南的奋斗故事里,有一点可以被复刻——在人生的分水岭上,于关键节点做出清醒抉择。

    这,或许就是穿越偶然、抵达必然的成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