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课堂内外
    课程报道 | 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日期:2025-09-19

    课程报道 | 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8月24日,著名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先生受邀为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项目学员带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深度课程。作为拥有40年企业实战经验、曾掌舵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材、国药集团)的“企业大家”,宋志平先生将自己从技术员到央企董事长、再到行业协会会长的实战智慧倾囊相授,为学员搭建了一套兼具战略高度与落地价值的企业经营管理认知体系。

    宋志平先生结合《硬道理》《有效的经营者》等著作,着重分享 “企业生命周期三曲线”“飞轮效应” 等工具,为学员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穿越行业周期提供了实战指南。在本次课程中,企业经营的 “干货方法论” 拆解成可直接复用的工具包,学员们直呼 “拿过来就能用”!

    课程报道 | 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课程现场

     

    郭 黎 明

    恒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 副总经理

    课程中宋教授提出的 “领导者的责任” 理论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他指出,战略是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具体包括战略制定、选人用人、文化布道。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回顾中国建材在行业低谷期通过重组整合实现产能优化,既避免了行业恶性竞争,又为上万名员工保住就业岗位的案例,我真切感受到优秀企业在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艺术 —— 盈利不是企业的唯一目的,而是实现更高层次社会责任的基础,而员工成长与社会贡献反过来又会为企业长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更令我触动的是宋教授对 “企业长期主义” 的坚守。他在课程中反复强调,企业经营不能只盯着短期利润,而要着眼于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客户价值创造的长期投入。中国建材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持续十年研发,最终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光伏玻璃国产化的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短期的利润波动可能受市场周期影响,但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只能靠持续的战略投入积累。宋教授用自身实践证明,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既要懂经营的 “术”,更要明管理的 “道”——这个 “道”,就是对企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以及对长期价值的坚定追求。

     

    李    虎

    杭州瑞迪亚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我作为传统制造业中的一员,亲身感受到了国内经济在调整和波动阶段,面临出了内卷、过剩、出海、封锁及地缘政治带来的诸多商业新课题。宋教授课堂中首先抛出了企业领导者转变作为开篇主题,提出:从管理到经营,不能用过度的管理弥补经营中的损失,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经营更重要的直面论断,这个论断在制造业的管理者中非常容易被忽略和逆反掉,直接导致管理战略出现畸形和扭曲。紧接着宋教授对战略提出新的论断:战略、选人、文化布道。宋教授对文化布道提出了核心的精髓,放在了核心之位置,这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反而更加擅长用人管人,立威靠前。宋教授用其独到的视角和案例,让我意识到思想的布控和文化的渗透,反而是企业立足之核心,竞争力之持久性!宋教授在随后的课题中引入了更加细节化的TQC质量控制和PEM卓越绩效评价模式,让我们在带领自己的企业中够在粗放管理和细节延展中,来回切换和舞蹈,才能够对企业的成长推动更加收放自如。宋教授在最后的收尾题目中提出了最最关键的企业风险防范问题,从周期、决策、资金、企业病、走出去五大场景——解读了风险的点状存在,让我瞬间回忆自己的企业中真真切切会出现盲目发展、不见人不见物的黑瞎子投资模式,给我触动极大!宋教授用曾经掌控和提炼出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和运营之精髓的实战中,给我们奉献出如此丰盛的管理课程大餐,我本人对这堂大课感受出的最大的感悟就是:观点之精准化、视野之国际化、操作具备实战化,防范风险之及时化!

     

    黄 忠 尧

    沃睿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宋志平教授一直是我仰慕的企业家,之前有拜读过他的《经营方略》、《经营30条》等书籍,已颇受启发。本次课程,能更近距离聆听宋教授的教诲,他的温润如玉、儒雅大气的企业家风范让我的敬意油然而生。全天课程中,既有企业经营管理中“机制就是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的第一性原理的解读,也有“精健化、精细化、精益化”三精管理方法的细致分享,企业经营智慧如同珍珠般被我们逐一收入锦囊。课后与企业家朋友分享,朋友说,宋教授的书籍需要胸怀和智慧的支撑,希望能在今后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感受真谛。

     

    潘 璐 珺

    聆听宋志平教授的授课,如同跟随一位实战派企业家复盘数十年企业经营的“解题之道”,深感其“达观思维”与“硬道理”哲学的高度融合。首先,宋志平教授提出的“经营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精准点出二者的核心差异。“正确选择”不仅关乎战略,更是一种多维决策能力——人才、业务、时机缺一不可。尤其在当前逆全球化与技术封锁的背景下,战略选择能力成为企业生存的第一道防线。第二,“三精管理”体系让我重新审视企业内部效率的提升路径。组织、管理、经营三个维度的精细化,不仅是成本控制的手段,更是企业应对周期波动、保持韧性的核心能力。第三,财务管理不再是后台职能,而是前台战略的支撑。预算的动态性、杠杆的合理性、“两金”的高效控制,每一点都直指企业健康的命脉。最后,风险防范思维让我意识到企业必须具备“底线意识”与“周期智慧”。无论是经营决策的集中管控,还是国际化中的灵活应对,都体现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全局观与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