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中国会计报》9月19日13版。作者为刘海玲、刘安天。
2020年8月,当陈慧递交辞呈,准备离开工作了十六年的央企时,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和同事都感到了震惊。在许多人眼中,尤其是在东北这片对“铁饭碗”有着特殊情结的土地上,这无异于一场冒险。“都这个年纪了,还折腾什么?”“民企不稳定,风险太大了。”善意的劝说不绝于耳。
然而,陈慧内心却异常笃定。她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审慎的观察与思考。她要去的是一家初创的民营生物科技公司,虽然一切尚在起步,但她在那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我去看了一下,看到了整个的基建建设,看到了他们的设备选型,”陈慧回忆道,“我当时就判断,这个企业投资很扎实,是真正想做点事的,不是玩花架子。”
这次“浓墨重彩”的职业选择,不仅是她个人勇气的一次展现,更是一位资深财务人对职业价值、对企业生态深刻洞察后的跃迁。如今,作为黑龙江省万里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陈慧正用她二十年的积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践行着她独特的财务哲学——让业务做正确的事,财务自然就不会错。
顺天时,应地利:一个“幸福会计”的诞生
“我的职业发展历程,真的就像东北的粮食种植,非常的简单。”陈慧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开启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一年一季,种子还可以,土地比较肥沃,顺天时,应地利,有人和。”这种看似“简单”的背后,是踏实、专注与一次次对机遇的精准把握。
2005年,怀揣着“到大型制造业企业施展才华”的执念,陈慧毕业后进入中粮集团旗下的一家大型工厂。她从一名采购会计做起,踏踏实实地开启了职业生涯。幸运的是,时代的浪潮很快为她带来了机会。工作第二年,公司启动大型项目建设,同时集团因事业发展外派了大量有经验的财务人员,这让陈慧这样的新人得以进入项目建设的核心团队。紧接着,公司又作为上市主体的一部分筹备上市,已有两年经验积累的她,再次成为核心人员。
“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非常顺理成章的积累。”陈慧说。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深度参与了企业的核心运作,也让她有机会“集邮”般地使用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财务软件。“从最早的浪潮,到用友NC,再到参与筹备SAP的上线,后来又用过Oracle,现在则把金蝶的模块基本都用全了。”她认为,这段经历对于自己积累系统性思维和逻辑至关重要。
在央企的十几年,她经历了两次关键的职业选择。第一次是“情感的选择”,跟随老领导从一个央企到另一个央企,参与一个从零开始的新企业建设。“那次成全了自己的报恩之心,但同时因为企业从零开始,也让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她回忆道,在新企业,她甚至经历了用手工表格核算两个月的“返璞归真”时期,从银行开户、税务注册到认证发票,一切亲力亲为。这段经历让她从管理岗位回归业务本身,将过去十几年的积累从头到尾又梳理了一遍。
第二次,便是2020年那次勇敢的“破茧”,从央企跳到民企。这次转变,是她希望将多年积累真正“实现”价值的体现。“确实顶着比较大的压力,”她坦言,“但这次选择,可能是我职业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归本质:让业务做正确的事,财务自然就不会错
“经过了近20年的工作,我现在反倒是弱化‘财务管理’这个想法了。”陈慧的观点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了“以财务为核心”的同行感到意外。她解释说:“我现在的想法是,还是要回归到本质,让业务做正确的事情,那财务自然就不会错。而不是财务天天站在前面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
这一理念的转变,源于她对业财关系更深层次的理解。她认为,财务人员往往因为信息差,无法像高管层那样全面地掌握信息。如果仅仅在业务流程的末端进行“收尾”,工作必然“不幸福”。“咱们有什么也得接着什么。而现在,我们是一起做选择,从业务源头就要做正确的事情。”
在万里润达,陈慧和她的团队深度参与业务源头。这种参与,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公司粮食收购环节的智能化改造项目。
万里润达作为一家粮食深加工企业,原料收购是运营的起点。传统的收购流程高度依赖人工:人工扦样、人工送检、人工过磅、人工公布结果。这其中不仅效率低下,更容易因人为干预而产生信任问题。
“我们认为应该减少人工的干预,提高自动化的水平。”陈慧说。在上线ERP的同时,公司同步上马了一套“一卡通”系统,旨在实现从入场到结算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
这个过程远非一帆风顺。挑战来自四面八方:卖粮的农户不信任机器,认为“没有人做得好”;原有的操作人员担心被裁员,产生抵触情绪;投资者也顾虑自动化会不会带来损失。这是一个集技术、沟通、信任于一体的复杂工程。
陈慧和她的团队深度参与其中。他们推动了“自动扦样”,通过程序在车厢上随机取点,避免了人为选择;他们实现了“盲盒化验”,样品从取样到装盒生成二维码,化验室只认码不认车,直到结果公布时才解码,打破了人情关系的可能性;他们还引入了“智能过磅”,通过多次抓拍确保车辆摆正、静止后自动读取数据。
“从信息化的角度看,这过程很简单。但在企业实施过程中,它恰恰体现了沟通、对业务的理解,以及如何赢得信任。”陈慧强调,这个过程对财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不信任,他们用数据说话,进行多次人工与机器的比对,验证设备的稳定性,甚至考虑到东北零下四十度超低温对设备灵敏度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作为领导者,陈慧展现了足够的耐心和“容错机制”。“我告诉大家,如果多多少少出现一点误差,只要不是人为有意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她认为,领导的认知和耐心,对信息化能否达到预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推动受阻时,她还学会了“借势”。“当财务一个部门不足以推动时,我会借助总经理、董事长的想法。”她会组织相关部门开会,各抒己见,对于复杂或触及利益的问题,则会先与高层达成共识,再与相关部门单独沟通,确保在大会上不会有意外的质疑,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这个过程,我想和我一样的财务人分享:专业能力只是一部分,你确实要懂业务,才能把财务工作做好。也能够让大家感受到,财务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要共同把事情做好。我不是想砸谁的饭碗,只是想让大家工作更轻松,让公司效率更高。”
穿越周期: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陈慧所在的大宗氨基酸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她介绍,公司主要产品赖氨酸,其价格从年初的每吨一万元左右,飞速下降到现在的6500元左右。这背后是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国际关税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我们认为现在是一种紧缩型的经济,”陈慧冷静地分析,“已经离开了那种做生意一定会赚钱的年代,亏钱也很正常。”
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负责人的角色愈发关键。陈慧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调整。在公司初创期,战略是丰富产品线,财务的重点是做好投资测算。而现在,公司的战略转为稳健,暂停扩张,财务的核心任务变成了“开源节流”,尤其是“节流”。
“这个时候,财务会匹配不同的数据模型来支持战略。比如,现在我们会每半个月左右,对每个单产品进行成本测算。管理也非常简单直白,或者叫简单粗暴——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如果亏了现金流的产品,那我们一定是要降(产)的。”
这种实时的数据支持,让企业的战略决策有了最坚实的依据。在价格波动剧烈时,他们甚至在会议上直接进行演算,用财务数据实时支撑企业的航向调整。
除了被动的成本控制,万里润达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首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通过对生产氨基酸的菌种不断进行研发和驯化,提高产酸率。“比如说,原来可能2.4吨玉米产一吨赖氨酸,现在通过菌种优化,2.0几吨就可以了。这样自然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就更强。”
其次,是极致的效率整合。公司成立至今,从未发生过意外停机,对设备调校和整体效率的看重,保证了成本的稳定可控。
最后,是平和的心态和行业担当。“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周期问题,”陈慧说,“任何企业不可能长期亏损还去生产,这不符合市场逻辑。”他们积极与同行业进行成本对标,确保自己的成本在行业内具有优势。同时,公司还发起了“防内卷”的倡导,希望联合行业力量,共同抵御风险,而不是在流血牺牲中进行恶性竞争。
认知破局:一位“老会计”的再学习之路
“当职业生涯步入第二十一个年头,我发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陈慧坦诚地剖析自己,“具体事务处理得比较多,70%以上的时间可能都在沟通协调。我觉得这个时候,确实需要把专业学习再捡起来。”
她认为,选择决定命运,而认知决定选择。“只有梯子搭对了墙,努力爬才有意义。作为带团队的人,如果认知出现偏差,可能真的是耽误了很多人的成长。”
这段对学习的渴望,让她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结缘。而这段缘分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十三年前。
“2012年,我刚接手公司的整体税务工作,当时其实很抵触。”陈慧回忆,她和许多财务人一样,本能地不太想管对外沟通的“麻烦事”,总觉得公司和税务站在对立面。但在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了辛连珠老师的所得税汇算清缴课程。
“当时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很难得能有老师把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所得税申报之间的关系给说清楚了。”那堂课让她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她开始不反感税务工作,并对其产生了深入研究的兴趣。“辛老师是我税务工作的启蒙老师。”
带着这份信任和对知识的渴求,当她感到职业瓶颈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税务名师系列课程。“我希望补上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遇到特殊事情时,能够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不是完全依赖事务所。”
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到资产重组税务风险合规管理等,系统听了辛连珠、葛玉御等老师的课程,陈慧的感受是“要学的东西更多了”。课程不仅让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内部沟通时更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许多细节,都成为了她完善公司风险防护体系的利器。
她举了一个小例子:“有一次课程讲到电子发票和行程单的问题。回来后我就做了整改,要求所有人在网络平台订票的,都必须提供电子行程单,否则财务不再审核。”她解释说,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为了加强对业务真实性的验证。“这个事虽然很小,但会在更多的细节上提醒我。财务工作本身就是琐碎的,哪一点忘了,就可能有税务风险。”
更让她感到幸福的是,课程印证了她多年来坚持的理念。五年前,当她加入这家民企时,就与董事长达成共识:既然要规范,就要从源头开始。“我对董事长的说法很简单直白:一个穷人想暴富,和一个富人想生活得更好,他们的做法一定是不同的。”
这种从源头开始的规范化,在今天得到了回报。2024年,国家对加工调油企业进行税务彻查,万里润达作为上游的燃料乙醇供应商,有十几家下游客户被经侦立案调查。调查人员来到公司调取数据,证明交易真实性。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大胆的事情,那对企业来说就是一场灾难。”陈慧感慨道,“但恰恰因为我们ERP信息的完善,所有销售发货系统都对车辆进行拍照留痕,证据链非常清晰完善。这个时候我真是觉得,前期的坚持终于有意义了。”
通过在税务名师课程的学习,她更加理解了许多政策出台背后的逻辑,也更加坚信:“合规,是最好的跨越周期的方式。”
数字里的诗与远方
从央企的“螺丝钉”到民企的“多面手”,陈慧对财务负责人的角色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认为,在民营企业,财务负责人更应该扮演一个“良相”的角色,要能把风险和道理从头到尾给老板讲清楚。
“谁都想走捷径,这符合人性。但你是不是真的这么做,跟你身边的人有直接关系。”她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开明的管理团队。董事长年轻有位、知人善任;总经理是中欧商学院毕业的职业经理人,思路开阔。大家的目标高度一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团队建设上,她推崇“上要贤,中要能,下要专”的理念,希望培养出“站起来能说、端起杯能喝、坐下去能写、走出去能干”的复合型财务BP,建立起能为业务部门分忧的伙伴式关系。
“我希望能做一个传承人,”谈到对团队的期许,陈慧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回想2005年我入职时的财务团队,二十几个人,现在出了上市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基本都是企业的核心财务骨干。我的感触是,英雄是以群体出现的,强将手下无弱兵。我希望能将我的幸福传递下去,培养出更多的快乐的、优秀的财务人。”
对于未来,陈慧的规划简单而纯粹。一是持续学习,保持个人成长;二是在退休前,健全公司的财务工作体系,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三是平衡生活与健康,在合适的年龄放下工作,享受生活。
“到40岁还能做纯粹的自己,是一种幸福。”陈慧笑着说。在与她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份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和“正能量”。她不抱怨工作的繁琐,不畏惧市场的挑战,而是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中享受着工作的乐趣。
正如她在自述文章《数字里的诗与远方》中所写:“财务人的浪漫,是陪着企业一起生长。”在陈慧看来,财务,要用数字讲述业务的故事;税务,要用规则守护企业的远航。而财务人的终极使命,便是在报表与梦想之间,架起一座通向未来的桥。
(以上为《中国会计报》刊发版本。供稿:教务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