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办学硕士学位项目毕业开学典礼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卢文彬,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院长奥哈德·卡丹,亚太项目副院长邵保民,全球创新发展主任王晖,中美双方项目办教师、校友代表、300余名新生、毕业生及其家属一同参加典礼。典礼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合作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傅秋莲主持。

卢文彬院长在致辞中向毕业生和新生分别致以祝贺与欢迎,并对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多年来的精诚合作表示感谢。2025年,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项目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百强榜单中位列中国第5、全球第9,连续三年跻身全球前10,这一卓越成绩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努力与相互支持。

围绕金融财务EMBA“培养具有财务金融专长和国际视野的商业领袖”、会计(数据分析)MiM“培养兼具财会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的项目宗旨,卢院长对毕业生和新生提出五点期望:一是心怀初心,勇担时代使命;二是胸怀格局,于变局中笃定方向;三是知行合一,让思想深植于中国实践;四是坚守诚信,让校训精神成为终身信条;五是珍视健康,让体魄与心智同行。他寄语毕业生,学院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并激励新生,要将课堂作为重新定义自我的舞台,共同以金融与数据能力开创未来。

卡丹院长回顾了双方自2003年开创性开展合作以来,结下了坚固伙伴关系,并指出,面对逆全球化、人工智能崛起、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挑战,在座的商业精英们肩负着引领变革的重要责任。上国会-凯瑞会计(数据分析)MiM项目深度融合了会计专业领域知识与前沿数据科学技术,从会计和审计角度入手,学习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等全链条技能,深入理解企业商业模式,帮助学员企业获得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

同时,他分享了“将帽子抛过高墙”这一充满魄力的领导力哲学,鼓励毕业生和新生要志存高远、敢于创新、勇于冒险。不仅要追求商业成就,更要担当社会责任,以坚韧毅力翻越阻碍,为后世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典礼现场播放了毕业班回顾短片。短片展现了学员们两年来在项目学习之旅中的点滴,唤起在场师生的共鸣与感动。

毕业生代表开封迪尔空分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吴迪、苏州奥特兰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孔瑞及上海域沅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新生代表郑州市江陵动力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邓芳和蒙牛乳业常温事业部品牌财务总监于京,分别发言。他们表达了对母校培养的深切感恩与砥砺前行的坚定决心,并誓言未来将不负韶华,共赴美好未来。
礼现场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由卢文彬院长、邵保民副院长为优秀学员颁发“优异学习成绩奖”、“宣传大使”,表彰在过去两年中,展现杰出专业能力、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员和校友。
EMBA13期校友、浙金资产运营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兼浙江浙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泳作为宣传大使代表发言。他认为广泛宣传项目是最好的感恩与传承,并表示将继续肩负责任,做好项目的品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金融财务EMBA和会计(数据分析)MiM项目。
在“感恩母校 致谢捐赠”环节,金融财务EMBA 21期王强、周伊,会计(数据分析)MiM 5期邱蔡珏作为代表,向母校表达了培育之恩并进行了集体捐赠。毕业生的深情厚谊不仅是对学院合作办学项目的充分肯定,更彰显了他们回馈母校、反哺教育的赤子之心。
典礼上,卢院长和卡丹院长为毕业生授予学位。卢院长和邵院长为新生颁发录取通知书。

毕业生代表何良恩、刘光哲将项目旗帜庄重地传递给了新生代表吴玲敏、陈杰,并对新生们表达了诚挚的祝福。最终,典礼在深情的歌声中,缓缓落下帷幕。
当天中午,金融财务EMBA21期和MiM5期毕业生分别举行了捐赠仪式。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卢文彬,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合作项目部副主任傅秋莲及项目办教师共同出席。金融财务EMBA21期毕业生向母校捐赠了一间讨论室,并冠名一座桥,MiM5期毕业生捐赠了一棵香樟树。王宇波、张发宇、郭周翔三位毕业生作为捐赠代表,表达了对母校的诚挚感恩。
卢院长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毕业生的善举。他指出,校友捐赠不仅是学院教育事业中的大事、要事,更体现了学子们反哺母校、担当社会责任的价值追求。他期待未来广大校友能够薪火相传、携手同行,持续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授观点精粹
问题一:“会计领域正从‘价值记录’向‘价值创造’演变。对于数据分析方向的会计硕士同学,请问卢教授,除了掌握Python、SQL等工具,我们应如何培养‘数据素养’和‘业务洞察力’,才能避免成为单纯的‘数据工人’,而是利用AI技术成为能够预测风险、发现商业机会的‘战略分析师’?”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卢文彬:问题的核心在于实现从“工具思维”到“业务思维”的跃迁。我院致力于培养学员三重关键能力:
一是批判性数据素养,培养学员超越代码,洞察统计陷阱,并理解模型局限的能力,成为能甄别数据真伪与价值的“侦探”,而非被动接受数据的工人。
二是深度融合的业财洞察力。基于会计这一“商业语言”,将数据分析深度融入销售、供应链等业务流程。让学员能从成本异常或账目波动中,嗅到风险或发现效率提升的机会。
三是前瞻性决策支持力。培养学员学会用数据讲故事,将复杂分析转化为关于风险与机遇的清晰、前瞻的商业洞察,支撑战略决策。
技术是引擎,业务是罗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驾驭数据、预见风险、发现机遇的战略型财务分析师,而非单纯的数据技术人员。这一培养理念正是学院应对行业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举措。
问题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许多EMBA学员作为企业决策者,面对“不变革是等死,变革又怕乱转型”的困境感到焦虑。卡丹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商业领袖应如何建立新的战略思维,以识别并区分真正的机遇与过度炒作,从而系统性地推动组织转型,而非仅进行零星的技术革新?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院长奥哈德·卡丹:首先,在这个人工智能重塑商业格局的新时代,管理者应从战略意图出发,而非受技术热情驱使。领导者必须思考:(1)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2)人工智能如何增强我们的价值主张或竞争力?换言之,他们应从以技术为中心的思维转向以战略为中心的思维。将人工智能举措与长期战略目标对齐,能够避免零散的试点项目,并确保技术投资带来可衡量、可扩展的价值。
第二,管理者必须成为"双语者",既能精通商业战略,又通晓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管理者无需成为数据科学家,但应掌握数据质量、算法偏见和可扩展性等关键概念。这种理解使领导者能够与技术团队有效沟通,质疑过度炒作的主张,并做出明智的、以价值为导向的技术决策。
第三,管理者应致力于构建动态的学习型组织。可持续的人工智能转型依赖于持续学习和适应性的文化,而非一蹴而就。领导者应倡导实验精神与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推动各层级持续技能提升,培育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认知与责任创新意识,从而打造一个具备这些特质、从被动应对者蜕变为主动创新者的组织。
第四,管理者应引领系统性转型。真正的转型是将人工智能融入组织的核心战略、结构与文化之中。他们应将人工智能嵌入战略规划,建立清晰的治理和伦理框架,并促进跨职能协作以打破部门壁垒。换言之,人工智能转型应被视为企业持续进化的过程,而非一系列孤立的实验。
总之,在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领导力需要远见、洞察力与恪守准则的审慎好奇心。那些能够将人工智能与目标、伦理及战略价值创造相结合的管理者,不仅能缓解转型带来的焦虑,更将开辟竞争优势的新领域。
问题三:“生成式AI(如ChatGPT)的爆发,让AI从‘分析’走向了‘创造’。这会对商业决策、财务分析、乃至审计伦理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影响和潜在的风险?作为即将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士,我们应秉持怎样的原则来利用这项强大的技术?”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刘凤委教授:互联网与生成式 AI 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聚焦信息传播,而后者核心是知识创造,这一特质将对公司组织产生影响,其重塑了商业决策逻辑,深度改变了组织协同与运行控制方式,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甚至带来革命性变革。伴随技术革新的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一是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冲击,二是 AI 训练数据质量不足可能导致知识创造与运用出现偏差甚至 “幻觉”,三是 AI 在缺乏伦理情境下仅能进行事实判断,难以处理复杂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决策最优性,四是责任认定层面存在模糊地带。
对此,可采取的改进路径包括:让 AI 专注于任务边界明确的知识型工作以降低出错概率,提升 AI 训练数据质量,发挥 AI 在事实判断领域的优势而由人类主导复杂逻辑下的价值决策,同时推动管理者能力重构与组织能力升级 —— 管理者需平衡 “算法思维” 与 “人类直觉”,组织可通过设立 “AI 治理委员会” 等机制解决算法歧视等问题。
未来企业的竞争本质是‘AI 赋能能力’与‘人类独特价值’的协同进化能力竞争。管理者需跳出 “AI 替代人类” 的二元思维,建立 “AI 作为认知延伸” 的新范式,在数据洪流中坚守人类独有的价值判断、伦理感知与创新直觉,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理性的辩证统一。


财政部微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