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 > 校友故事
    校友故事 | 杨志强:传递普罗米修斯之火
    日期:2025-10-31

    “在创业的道路上,从来没有轻松的时刻。永远都是上坡路。如果某一天你突然觉得工作变得很轻松,那往往意味着危机正在临近。”杨志强这样说道。

    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19期校友杨志强的成长轨迹,令人瞩目。

    2004年毕业,2008年创业,2014年果断切换赛道。至2025年,他的企业已在相关领域建立起显著优势,初具规模。这一路看似步步平稳,实则暗流奔涌——不争一时波澜,而求滔滔不绝。正是这份扎实的积累,让每一次微小的商机、每一回关键的业务转型,渐渐汇聚成一份有声有色、持续成长的事业。

    电话采访中,杨志强的声音是记者所听到中最具特色的一位。语调沉稳,字斟句酌,仿佛在思考中寻找更精准的表达。不难发现,“善于思考”早已融入他的性格底色。

    更难得的是,他在应对每一次创业挑战时,总能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曲线,重组要素资源,向市场推出“再融合”式的创新产品。正是这种能力,让他牢牢把握市场脉搏,带领企业不断向上攀登。

    校友故事 | 杨志强:传递普罗米修斯之火

    从牛马打工人到职业经理人

    杨志强的事业起步,平凡得近乎普通。2004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北京发展,却在求职路上屡屡受挫,始终未能如愿进入通信工程行业。迫于现实压力,他最终加入一家小型企业,担任网络管理员。

    这家公司规模有限,即便时常面临网络故障等问题,实际工作量依然不饱和。正是这种松散的工作环境,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职责范围之外的事务——从进口设备维护到日常业务处理。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中,他意外闯入了至今仍被视为高端领域的生物医药工程,开始接触DNA合成、测序以及数据分析与解读。

    DNA测序仪是一种用于DNA检测的设备,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检测出DNA序列,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DNA的检测成为生物技术和医学诊断领域重要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生物医学、司法鉴定,用药指导,个性化医疗等领域。 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诊断领域的不断发展,基因检测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个看似被命运随机安排的起点,却在无意间成为他事业的重要开端。

    原因其实很简单。尽管这个行业在外人眼中门槛极高、难以看懂,但在业内,其商业模式却清晰明了。当时,北京各大科研院所普遍存在DNA测序的需求,但由于测序并非研究的核心环节,更多属于基础性工作,加上测序仪价格昂贵、操作复杂,若完全由研究人员自行完成,不仅效率低下、失败率高,还非常耗时。因此,许多单位虽购置了设备,实际利用率却很低。

    而杨志强不小心加入的,就是这样一家高科技科研外包公司。而且因为他们承接了大量的外包需求, DNA合成与测序做的那是又快又好,很快就成了业内的优秀供应商。

    公司规模小,岗位界限并不清晰,更强调团队协作。在这样的环境中,杨志强逐渐熟悉了测序业务的各个环节,成长为业务能手,甚至开始主动钻研流程改进、物料使用和设备优化等问题。后来,他连很多进口设备的维护工作也一并承担下来,为公司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我比较喜欢钻研,喜欢琢磨问题。”杨志强在采访时说。

    结果,不到两年,他就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并进入管理团队。到第三年,他已升任除老板之外的总负责人。

    而此时,距离他毕业仅仅过去了四年。

    校友故事 | 杨志强:传递普罗米修斯之火

    2008年,出于多种原因,杨志强递交了辞呈。用他的话说,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看到这里各位年青创业的读者们或许会莞尔一笑——年轻人意气用事,其实并未真正想清楚自己的方向。创业故事往往被镀上一层美好而梦幻的色彩,让人容易忽略背后真实的艰难与风险。

    2008年9月9日,杨志强拿到了自己公司的执照。从此这个日子成为他记忆最深刻的一天。

    然而,他很快意识到,玫瑰色的创业梦想与冷峻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尽管踏出了创业这一步,但他的公司一无品牌、二无资金、三无团队。产品在哪?生存之路又在何方?此前公司的模式属于重资产投入,对他这样仅工作四年的年轻人来说,根本无力承担。

    杨志强令人震撼的地方就在于此。他敏锐地调整了供给曲线上的一个微小参数,巧妙地制造出一个“凸点”,从而更精准地匹配了客户的需求曲线。

    他发现,当时科研试剂耗材的供应商为争取更多折扣,通常倾向于将小订单合并成大单,每两三个月才集中发货一次,导致供货周期漫长。这虽是行业惯例,客户也早有抱怨,但由于逻辑上似乎合理,大家逐渐习惯了这种不便。

    杨志强迅速捕捉到了这一痛点。他推出每周一次的耗材供应服务,价格却与那些两三个月才发货的服务商基本持平。尽管利润极其微薄,大多时候甚至不赚钱,但“一周响应”这一特色服务很快在客户中传开。越来越多科研单位为了更快捷、更方便的供应,开始将订单转给杨志强。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转变——把“商超模式”改为“便利店模式”,杨志强的贸易公司逐渐站稳了脚跟,并赢得了持续不断的订单。

    校友故事 | 杨志强:传递普罗米修斯之火

    六年之后,随着生物技术市场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动物模型、基因检测及蛋白质研究等领域的需求持续攀升。面对这一蓬勃发展的行业,杨志强再次开始思考:客户尚未被真正满足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他意识到,除了试剂和耗材的贸易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广阔的专业服务市场亟待开拓。

    他很快发现,工业客户真正需要的并不只是产品本身,而是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甚至将整个研究流程外包(CRO)的综合解决方案。而他自己多年来所从事的DNA合成与测序业务,其实只是CRO全流程中一个很小的环节。

    用一个比喻来说:行业需要的不是每家都自建芯片厂(像Intel那样),而是需要专注于设计与创新的“英伟达”,以及能够承接制造、提供稳定支持的“台积电”。生物医药领域也呼唤这样一个能够支撑起整个产业的服务平台。

    2014年底,杨志强下定决心推动公司转型。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阻力显著增大,并且主要来自内部——这也不难理解:贸易业务来钱快,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通过做专业服务去赚钱呢?

    起步阶段,他建设了一个50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为客户提供外包研发服务。这个数字可能容易让人低估实际投入——实验室中的科研设备往往单台就价值数十万甚至百万元人民币。

    在随后半年中,公司两条业务线强行并行:一边是仍在盈利的贸易业务,另一边是持续投入却尚未见效的实验室服务。作为创业者,杨志强自然更关注收益快速增长的那一块。更棘手的是,新成立的服务部门也逐渐变得像贸易销售团队,偏离了原本的专业定位。

    他面临一个经典的“不可能三角”:你很难同时做赚快钱的事与做长期正确的事。这两者本质上是冲突的,会让公司陷入战略分裂,最终只能二选一。

    商业是极其务实的。砍掉正在赚钱的业务,员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怎么办?自己与家人又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杨志强经历了长时间的挣扎。这几乎是所有企业转型中最典型的困境:不变革,等死;变革,可能瞬间就死。

    但他最终作出了选择:彻底放弃原有贸易业务,全力转向研发服务产品——走上那条“难而正确”的路。

    梦想固然激动人心,方向也毫无偏差。可现实中,杨志强所遭遇的正是典型的“创新者窘境”:公司长期以来做的是贸易,对客户的深层研发需求缺乏真正理解。

    就好比一家原本只供应光刻胶的企业,突然宣称要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台积电”。你首先必须证明,自己对工艺和研发的洞察,已经远远超过那些自建实验室的客户。

    表面上看只是向前迈出一步,实际上却相当于连跨两级台阶。一旦失足,就可能满盘皆输。

    “公司因此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平台期。我们必须先自己走完整个学习曲线,才能真正领先于客户,为他们提供具备商业价值的解决方案。”杨志强回忆道,“最初的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完全理解客户的需求。每一个错误都成了必须付出的学费——这样的‘学费’,我们不知交了多少。”

    大约两年时间里,团队几乎看不到明确的希望,整体氛围陷入迷茫。“不断投入资金,却迟迟不见回报,说实话,花钱花得我们都有些心虚。但我知道,必须坚持下去。”杨志强说。茫茫人海中,最终胜出的往往是那些坚持把路走完的人——而他,正是这样的人。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选择MDL的服务。从2014至2025年间,累计已有超过12000个实验项目在MDL完成。杨志强从中察觉到了一枚犹如普罗米之火种般的行业机遇:

    每一位来到MDL实验室开展项目的研究人员,都会提出大量宝贵建议。来得越多,建议就越丰富。这些声音逐渐沉淀为公司的核心能力——从满足个别客户需求,演进为回应整个行业的共性需求。直接触达科研前沿的真实痛点,为公司指明了可无限扩展的方向,也构筑起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只要牢牢把握这一点,我们就永远不会被淘汰。”杨志强强调,“在当今时代,技术领先往往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可能半年就被颠覆。但客户的需求不会变。紧跟并满足他们,已成为我们最核心的战略。”

    有意思的是,在这段摸索期,为了控制成本,杨志强甚至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台小型设备。这台仪器后来竟成为行业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至今外部仍无法复制。

    一旦跨过最初的学习阶段,这条艰难曲线本身就成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壁垒,MDL的发展就开始原地起飞。

    自2014年起步,五年时间内,杨志强在北京和河北先后建设了三座高端实验室,面积从500平方米逐步扩展至4000余平方米,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台积电”式的专业支持。服务范围也从基因、细胞、蛋白和病理学,逐步延伸至动物实验和体内外研究,形成多生态位、蜂窝状的技术平台体系。

    这一发展轨迹,某种程度上类似于IBM的演进:从大型机制造起步,逐步扩展出PC、服务器、存储、软件、中间件乃至最终的整体咨询与解决方案服务。MDL同样从单一服务点出发,逐步进化为覆盖药品临床前所有研究的一站式服务能力。

    2023年,公司在固安取得一块土地,并于2024年建成一座3.32万平方米的小型园区。目前,MDL已可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提供药品的临床前研究、API与制剂的中试及产品委托销售服务。正在建设中的二期GLP标准试验基地达33000平方米,设有药效平台、药物代谢平台和安全性评价平台,并配备GMP中试中心,覆盖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乃至细胞与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和中试需求。

    北京迈迪智药通过“CRO”和“CDMO”协同发展的业务模式,融合基础研究和工业领域双方需求,不仅能够快速的提供临床前研究服务,还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源头创新、商业化推广的问题,从产品研发的种子阶段开始,提供陪伴式的服务,直到产品成功推广到临床应用,助力客户提升研发效率。

    MDL目前已经设有20多家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全国,与500多家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承接完成研究项目达12000个。

    保持创业之火熊熊燃烧

    在创业的道路上,从来没有轻松的时刻。永远都是上坡路。如果某一天你突然觉得工作变得很轻松,那往往意味着危机正在临近。”杨志强这样说道。

    “生物医学科技一直在飞速发展、快速迭代,作为创业者,我们一刻也不能停下。只能不断自我突破——新技术要提前布局,成熟技术要持续优化。我们永远不能停下来。”

    一切走上正规之后,杨志强所面对的依然是层出不穷的新挑战:在这个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的市场中,今天看似成熟的业务,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失去竞争力。“市场不是固态的,而是流动的液体,始终在变化。”

    随着企业逐渐成熟,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状态也开始出现分化。我们一直如履薄冰在走,但是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就会开始待在舒适圈。“杨志强说。

    这也并非是什么问题,而是人性使然。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所面对的信息量和风险感知本就不同。但如果负责承上启下的职业经理人对新战略理解不足,整个组织的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杨志强目前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重新点燃团队内部的创业精神,让每一位关键成员都保持对未来的敏锐与投入。

    在每一个阶段,公司都会有不同的命题需要解决,而这,也许就是创业者们始终需要面对的压力所在。

    传说中,普罗米斯修从神的世界偷来了火种,照亮了人类的整个世界。但故事并未告诉我们,是哪些人接过这火种,并将其传递下去,最终让光明薪火相传、遍照人间。

    也许,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更美好社会的向往,激励着我们不断传承火种。而创业家、企业家,正是这样的一群在传递火种的人群。

    而上国会-凯瑞金融财务EMBA项目传递的,正是熊熊燃烧的普罗米修斯创新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