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课堂内外
    MiM先导课 | 从“记账者”到“价值管理者”,财务人如何转型?
    日期:2025-10-31

    MiM先导课 | 从“记账者”到“价值管理者”,财务人如何转型?

    如何在MiM项目学习具体课程前,先窥见知识的全貌?如何将分散的课程串联成强大的能力体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刘凤委教授在MiM先导课上给出了答案。刘教授从宏观至微观,深入阐述了:

    1、项目各个课程的内在逻辑与核心价值;

    2、知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3、培养系统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的路径。

    刘教授指出,本次先导课旨在帮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他强调,会计与数据分析的结合,关键在于从技术融合升维至思维转型,引导学生立足公司整体运营与价值创造,理解课程逻辑,培养系统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

    MiM先导课 | 从“记账者”到“价值管理者”,财务人如何转型?

    公司认知框架:从哲学到数据

    刘教授从哲学认知论出发,提出“世界不可知,我们只能通过数据认识世界”的观点。他指出:

    数据决定认知边界:人类感知能力有限,只能捕获部分数据,而数据量的多少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程度。

    知识与模型的构建:人类通过数据构建知识与模型,用于预测与决策,但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暂时性,随时可能被新数据证伪。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但最终决策由人完成,涉及立场、利益与价值观的复杂判断。AI虽能提供预测,但不具备价值观与决策权。

    会计的核心功能与三大维度

    刘教授勾勒出“三位一体”的会计功能框架,揭示了其从基础到深化的价值逻辑:

    1、信息生产是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与业务的信息系统,为组织提供决策的“数据燃料”。

    2、决策支持是深化:基于信息,为战略与业务决策提供量化模型与分析视角,但坚守“业财边界”,不越位决策。

    3、管理控制是保障:将信息应用于预算、成本与合规等流程,确保组织行为不偏离战略航道。

    大数据时代的会计转型

    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会计正面临两大瓶颈:挑战一:数据颗粒度不足。过度依赖货币计量,忽视了海量非财务业务数据,导致业财脱节、分析流于表面;挑战二:算法与算力落后。善于用统计模型处理不确定性,却在确定性计算上效率低下,未能释放现代算力的潜能。对此,他提出必须向“数据思维”转型,并勾勒出四条破局路径:

    数据融合:打通业财数据链,实现一体化。

    数据标注:对业务活动进行多维度标签化,挖掘数据价值。

    智能核算:引入RPA、AI等技术,驱动核算与报告自动化。

    经营会计:财务需深入产品、客户、流程等业务前端,成为价值管理的伙伴。

    战略、治理与财务的协同

    刘教授强调,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战略、治理与财务的协同。战略层面:财务应参与战略制定、资源配置与绩效反馈,支持公司长期发展;治理层面:公司治理结构决定战略方向与执行效果,财务应关注控制权、利益分配与信息透明度;组织层面:财务应与业务部门协同,打破职能壁垒,实现价值共创。

    同时,刘教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重点指出部分课程的核心价值。《战略管理》:理解公司整体目标、环境分析与资源配置逻辑;《财务会计研究》:掌握会计准则与信息披露规范,理解其社会功能;《管理会计》:重点学习预算、成本、绩效等管理控制工具;《财务报表分析》:从价值视角分析企业经营成果与风险,掌握资金运营与资本结构优化;《统计学与会计分析》、《数据挖掘》、《企业数据分析》、《商业数据可视化》:学习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工具;《高级审计、内控、审计和舞弊的防范与识别》:理解信息真实性保障与风险防控机制。

    MiM先导课 | 从“记账者”到“价值管理者”,财务人如何转型?

    学习建议与方法

    建立联系:每门课程都应放在公司整体系统中理解,思考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主动拓展:利用AI工具整理课堂内容,查阅推荐书目,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开放心态:尊重每位教师的专业视角,吸收多元观点,避免陷入“认知闭环”。

    实践导向:结合工作实际,思考理论如何应用于真实场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与数据分析的结合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未来财务人员应具备“数据思维+价值视角+系统认知”三大能力,从传统的“记账者”转型为“价值管理者”与“业务伙伴”。刘教授希望学员们能够以开放、整合、实践的姿态,真正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