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审计与舞弊的识别与防范》
课程学习感悟 MiM六期 刘斌

以往,我常将内控、审计与舞弊防范视为一套套冰冷的制度、繁琐的流程和事后的追查,是财务与审计部门的“专属领地”。然而,虽然《内控、审计与舞弊的防范与识别》课程才只上了两天,我的认知已被彻底刷新。我深刻体会到,有效的内控并非一摞厚厚的文件,而是一个渗透于企业运营血脉之中的动态防御体系;舞弊防范也不仅是审计师的利剑,更是每一位管理者,乃至每一位员工都应具备的风险意识和思维底色。
课程内容极为丰富,从政府安保公司到金融机构的合规实践,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反腐目标到民营企业的廉洁建设,揭示了内控原则在不同组织形态下的普适性与差异性。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内控边界”与“舞弊容忍度”的探讨。内控的范畴远大于合规,它深入公司治理、决策机制与企业文化层面;而关于舞弊“零容忍”与“5%容忍度”的辩论,更让我意识到,内控的精髓不在于追求绝对完美,而在于基于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进行精准的管理权衡与智慧的制度设计。
课程反复强调,舞弊的风险往往由企业内部率先识别。外部审计虽能通过函证、分析程序等手段发现异常,但难以全面触及精心掩饰的舞弊行为。这让我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坚固的防线源于内部:是清晰授权与协同制衡的治理结构,是“不相容岗位分离”等扎实的控制活动,是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机制,更是对“权利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高风险领域保持的高度警觉。
数字化转型在提升内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与沟通壁垒。这预示着未来的内控专家必须兼具技术思维与管理视角,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赋能风险监控,同时构建起应对新型风险的应急机制。
这两天的课程,最大的收获并非记住了多少条具体条款,而是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心智模型。它让我懂得,一套优秀的内控体系,是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之间取得的动态平衡;是在防范风险与促进效率之间找到的最佳路径;是既能坚守“零容忍”的道德底线,也能理性管理“可接受”运营偏差的成熟管理哲学。
我领悟到,内控与舞弊防范的本质,是一场关于“人性”与“理性”的持续博弈。它要求我们既相信制度的刚性力量,也承认其固有局限;既依靠技术的精准高效,也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诚信价值观的培养。这门课赋予我的,正是一种在复杂商业环境中,系统性思考风险、构建韧性防御体系的战略思维与能力。这门课在10月底还有两天的课,非常期待接下来金科总和李教授的授课。

本课程介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涉及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时对内部控制的考量。课程涵盖了与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舞弊、虚假财务报告等有关风险识别与管控、内控缺陷认定与完善、舞弊识别与防范等。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探讨企业关键业务的风险识别、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讨论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描述审计师考虑财务报表审计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审计的区别与联系;描述通用审计软件应用的性质,及审计员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讨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和审核员对分析和报告内部控制的责任;界定欺诈的性质、谁实施了欺诈以及为什么实施欺诈;数字化时代的内审发展趋势;智慧审计的典型技术与应用场景;数据分析驱动的智慧审计平台搭建;如何借助数字化提升舞弊的防范与识别能力。
			        
		                财政部微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微信